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九日齐山登髙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释:①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在今安徽南部,北临长江)刺史期间。②牛山:《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九日”是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结伴登高、饮酒、赏菊、插茱萸皆是传统项目。
B.首联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影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C.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D.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小题2】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3-09 01:48: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杜牧《阿房宫赋》(节选)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乙)苏洵《六国论》(节选)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丙)苏轼《六国论》(节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此皆奸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有奸,优乌鲁之有猛鸷,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之存,而秦之所以之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楚之精英 精英:优秀的人才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可惜
C.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礼:礼遇,礼待
D.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 条理:治理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日削月割,以趋
B.几世几年,剽掠势弱于秦
C.秦人视,亦不甚惜 国有奸,优乌鲁之有猛鸷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为君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小题3】下列对以上文字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段文字从文体上来看都是史论,叙议结合,以议论为主:从语言来看,都是整散结合,只是甲文语言华丽,整句多,乙文语言严谨,散句多。
B.杜牧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统治者不爱护自己的百姓: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赂秦”。
C.杜牧将阿房宫建时的盛况与百姓的生活作比,极写秦王朝的荒淫奢侈:苏洵则将“六国”与“秦”作比,将“六国”与“宋”作比,事实上就是为了证明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辽和西夏,宋朝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D.《阿房宫赋》总结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要求当时的唐朝统治者节俭爱民:苏洵在《六国论》中抨击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而苏轼的《六国论》则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士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课文1、2段,完成下面题目。

六王(① ),四海(② ),蜀山(③  ),阿房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⑤  )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⑥   )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⑦   )回,檐牙(⑧ )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⑨   ),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⑩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1)复道行空,不(⑪    )何(⑫    )?高低冥迷(⑬    ),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⑭ )不(⑮ )。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⑯ )来于秦。朝歌夜(⑰   ),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2)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⑱    )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⑲ ),韩魏之经营(⑳   ),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㉑    )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3)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小题2】对第2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先用几句交代了宫女的,寄托了作者的兴亡之感。
B.作者用排比、夸张、拟人等手法,间接写美女之多,宫女命运之惨,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C.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多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凄惨生活。
D.宫女们听到宫车由远及近,而又渐渐离去,作者用极为简练的文字描绘出她们对皇上的盼望由兴奋的顶峰跌至失望的谷底的心理过程。
【小题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唐故歙州刺史邢君墓志铭并序
(唐)杜牧
亡友邢涣思讳群。牧大和初举进士第,于东都一面涣思,私自约曰:“邢君可友。”后六年,牧于宣州事吏部沈公,涣思于京口事王并州,俱为幕府吏。二府相去三百里,日夕闻涣思助并州,钜细合宜。后一年,某奉沈公命,北渡扬州聘丞相牛公,往来留京口。并州峭重,入幕多贤士,京口繁要,游客所聚,易生讥议,并州行事有不合理,言者不入,涣思必能夺之。同舍以为智,不以为颛;并州以为贤,不以为僭侵;游客贤不肖,不能私谕议以一辞。公事宴欢,涣思口未言,足未至,缺若不圆。某曰:“往年私约邢君可友,今真可友也。”
卢丞相商镇京口,涣思复以大理评事应府命。今吏部侍郎孔温业自中书舍人以重名为御史中丞,某以补阙为贺客,孔吏部曰:“中丞得以御史为重轻,补阙宜以所知相告。”某以涣思言,中丞曰:“我不素知,愿闻其为人。”某具以京口所见对。后旬日,诏下为监察御史。
会昌五年,涣思由户部员外郎出为处州。时某守黄州,岁满转池州,与京师人事离阔,四五年矣,闻涣思出,大喜曰:“涣思果不容于会昌中,不辱吾御史举矣。”涣思罢处州,授歙州,某自池转睦,歙州相去直西东三百里,问来人曰:“邢君何以为治?”曰:“急于束缚夷。冗事弊政,不以久远,必务尽根本。”某曰:“邢君去缙云日,稚老泣送于路,用此术也。”复问:“闲日何为?”曰:“时饮酒高歌极欢。”某曰:“邢君不喜酒,今时饮酒且歌,是不以用繁虑而不快于守郡也?”复问曰:“日食几何?”曰:“嗜彘肉,日再食。”某凡三致专书,曰:“《本草》言是肉能闭血脉,弱筋骨,壮风气,嗜之者必病风。”数月,涣思正握管,两手反去背,仆于地,竟日乃识人,果以风疾废。舟东下,次于睦,两扶相见,言不能拜。语及家事,曰:“为官俸钱,事骨肉亲友,随手皆尽。盖壮未病,病未期死,今病必死,未死得至洛,幸矣,妻儿不能知矣。”
大和三年六月八日,卒于东都思恭里,年五十。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夕闻涣思助并州 佽:帮助
B.急于束缚夷   黠:狡猾
C.言不能拜     涩:苦涩
D.盖壮未病     期:料想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游客贤不肖,不能私谕议以一辞。
②中丞得以御史为重轻,补阙宜以所知相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阿房宫赋》)

(乙)

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从谏如流,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初,息隐、海陵之党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在右近待心术豁然不有疑阻。时论以为能断决大事,得帝王之。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注)①息隐、海陵之党;息隐,唐髙祖的长子,名建成。海陵,髙祖第四子,名元吉。二人谋害秦王(即唐太宗)未成而遭诛杀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B.直栏横槛 槛:栏杆
C.雅好儒术 雅:风雅
D.得帝王之体     体:身份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B.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C.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D.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连用排比有力地谴责了穷奢极欲的秦始皇,再用短句生动地展现了势如破竹的农民起义,说明了秦灭亡的必然性。
B.唐太宗即位伊始,面临内忧外患,他采取了一系列得民心的举措,如求贤士、废旧弊、惩贪官等,使国家秩序井然。
C.太宗时山东一带民风淳厚,乡民会热情款待来往行客,有的行客发迹之后也会赠还财物给乡民,这些事情都是亘古未有的。
D.两篇文章皆以史为鉴,《阿房宫赋》希望唐王朝吸取秦亡的教训,《贞观政要》歌颂“贞观之治”,希望后来君主以为借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囹圄常空,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皆不赍粮,取给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