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①
杜牧
暖云如粉草如茵,  独步长堤不见人。
一岭桃花红锦黦②, 半溪山水碧罗新。
高枝百舌犹欺鸟,  带叶梨花独送春。
仲蔚③欲知何处在, 苦吟林下拂诗尘。
【注】①张祜:唐代诗人,家世显赫,初居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被元稹排挤,遂至淮南,隐居以终。 ②黦(yuè):污迹。  ③仲蔚:“张仲蔚者,平陵人也,与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隐身不仕……常居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惟刘、龚知之。”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连用两个比喻描写了暮春时节诗人来南亭所看到的美好风光。
B.第三句写桃花满山遍野开放,就像红锦一样美丽灿烂,没有污迹。
C.“独步长堤不见人”,这“人”可指任何人,也可指诗人的朋友张祜。
D.“独送春”运用拟人手法,以梨花送春,照应题目中的“残春”二字。
E. 第五句写会唱歌的百舌鸟站在高枝上婉转歌唱,赞扬像百舌一样口才好的人。
【小题2】从全诗看,表现了诗人对张祜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润州①二首(其一)
杜牧
向吴亭②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③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注】①润州:今江苏省镇江,东晋、南朝重镇。②向吴亭:在润州丹阳县南。③桓伊,东晋“江左第一”吹笛好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由眼前景色写起,再宕开一笔追忆往昔,一景一情,写诗人初上亭来的所见所感,并点出时间、地点、事由。
B.“放歌”二字可见当年酣舞狂歌的赏心乐事,此时旧地重游,恰逢高秋季节,神往中隐含了诗人故地重游的欢快。
C.在月明之夜,诗人正想到桓伊,恰好此时明月下传来了《出塞》笛声,于是借桓伊的笛声来表达心中的无限哀愁。
D.全诗把数百年间的人事勾连起来,让眼前的景与心中的情浑然一体,用一“愁”字作结,给人悠悠不已之感。
E. 前人评价杜牧的诗“气俊思活”,是说其诗挥洒自如,在时空上及情感的表达上跳跃性极大,此诗便是这一评价的例证。
【小题2】本诗颔联、颈联的手法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河湟  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安史之乱时被吐蕃占领, ②唐代宗时的宰相,主张收复河湟。③为君王谋划国事。④汉代晁错主张削藩定边,但景帝听信谗言将他杀害。⑤唐宪宗去世的委婉说法。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中“亦”字表明元载和宪宗都曾关注西北边防,渴望收复河湟失地。
B.第三句照应首联两句,引晁错典故意在说明元载虽有安边之志,但终被皇帝杀害。
C.颔联中“旋”“忽”写出了世事难料,主张收复失地的君臣都不幸作古,空留遗憾。
D.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河湟地区的百姓虽戎服在身,但心依旧是汉心的气节。
E. 凉州歌舞传入内地,给内地的唐朝百姓带来欢乐,抛开战争,民族间交流也必不可少。
【小题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课内文言文阅读。

六王毕,四海,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  一:统一
B.骊山北构而西折,直咸阳 走:趋向
C.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融融:和乐
D.尽态极 妍:姿容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一人心,千万人之心也
B.奈何取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C.架梁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D.使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用了六组“……多于……”的句子构成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B.作者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进而质问道:“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C.作者在“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指出奢侈浪费祸害之重,委婉地提出了节俭持国的观点。
D.文章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借古讽今,可谓意味深长。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阿房宫赋》第3、4自然段,完成下列小题。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B.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谷仓
C.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怜爱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后人”含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D.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自   贻
杜牧
杜陵萧次君①,迁少去官频。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饰心无彩缋②,到骨是风尘。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注】①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萧次君:《汉书》记载,萧育,字次君,为人刚直严猛,做官常被免职,很少升迁。②彩缋:彩色的绘画。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的题目是“自贻”——自己写诗赠送给自己。诗中虽然不乏凄苦的慨叹,但总体上呈现了一个风骨刚强,傲岸洒脱的形象
B.本诗开端即以刚直而屡遭贬斥的萧次君自比,借其“迁少去官频”的遭遇,抒发的却是自己的命运感喟。
C.“寂寞怜吾道”意为“怜吾道寂寞”,诗人坚守自己的信念“吾道”,却难被世道认同而感“寂寞”,自生哀怜。
D.颈联表达了诗人遗憾自己没有以“彩缋”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以至于为官四方,充斥身心的只有世俗的扰攘。
E. 整首诗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尾联借物自喻,形象生动,一个“嫌”字凝聚了落魄失意者复杂的情感。
【小题2】本诗是杜牧晚年赠送给自己的作品,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复杂情感。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留诲曹师等诗 杜牧
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 唯人即不尔,学与不学论。
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 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
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 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
(注)①此诗作于大中二年(852年),杜牧临终留诗,诲其子。曹师,杜牧之子晦辞的乳名。
【小题1】下列对这苜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这类诗在创作上比较自由,曹操《观沧海》、白居易 《琵琶行》、李贺《雁门太守行》也都属此类。
B.前两句诗是说万物都有美丑之别,姿态各异,开门见山,统领全篇,意在教诲曹师等要努力追求美好的品质,摈弃丑恶的行为。
C.三、四两句诗意在強调人生的关键在于学,学与不学是人与人之间区别的核心,力学能获得美德,废学难免有鄙陋浅浮之弊。
D.五、六两句诗承接上文,进一步告诚曹师等学习要紧抓关键,紧抓根本,不可在表面上、虚华处、非关痛痒的地方下功夫。
E. 这首诗主要写了作者教导儿子求学、做学问的方法,表达对孩子的期望,风格上平实蕴藉,余味悠扬。
【小题2】请结合全诗对“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进行赏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小题。

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①

杜 牧

暖云如粉草如茵,独步长堤不见人。

一岭桃花红锦黦②,半溪山水碧罗新。

高枝百舌犹欺鸟,带叶梨花独送春。

仲蔚③欲知何处在,苦吟林下拂诗尘。

[注] ①张祜:唐代诗人,家世显赫,初居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被元稹排挤,遂至淮南,隐居以终。②黦(yuè):污迹。③仲蔚:“张仲蔚者,平陵人也,与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隐身不仕……常居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惟刘、龚知之。”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句连用两个比喻描写了暮春时节诗人来南亭所看到的美好风光。
B.“独步长堤不见人”,这“人”可指任何人,也可指诗人的朋友张祜。
C.第三句写桃花满山遍野开放,就像红锦一样美丽灿烂,没有污迹。
D.第五句写会唱歌的百舌鸟站在高枝上婉转歌唱,赞扬像百舌一样口才好的人。
E.“独送春”运用拟人手法,以梨花送春,照应题目中的“残春”二字。
【小题2】从全诗看,表现了诗人对张祜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唐)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释)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清弋江村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小题1】这首诗押韵的共有几个字,正确的一项是( )
A.3个B.4个C.5个D.6个
【小题2】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巧妙地交代送别的时节,渲染送别的氛围。
B.颈联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虽春风得意但难掩惆怅之情。
C.尾联“寂寥”一次直接抒发作者惜别之情,照应题目。
D.诗中明快之景与惆怅之情构成“乐景衬哀情”的效果。
【小题3】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对诗的颔联写一段赏析文字。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自贻

杜牧

杜陵萧次君,迁少去官频。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饰心无彩缋,到骨是风尘。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注]  ①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②萧次君:《汉书》记载,萧育,字次君,为人刚直严猛,做官常被免职,很少升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写诗赠给自己的。诗人需要写诗来自我宽慰,诗题透露出凄苦的味道。
B.本诗起笔即以刚直而屡遭贬官的萧次君自比,借其“迁少去官频”的遭遇,抒发自己对命运的感喟。
C.“寂寞怜吾道”是说诗人独自漂泊在外,因无人相伴而深感旅途寂寞,自生哀怜。
D.颈联写诗人遗憾自己没有彩绘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人生太过平淡。
E.整首诗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尾联借物自喻,形象生动,一个“嫌”字凝聚了诸多的情感。
(2).本诗是杜牧晚年所作,一生的辛酸蕴含其中。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表达的复杂情感。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