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自贻

杜牧

杜陵萧次君,迁少去官频。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饰心无彩缋,到骨是风尘。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注]  ①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②萧次君:《汉书》记载,萧育,字次君,为人刚直严猛,做官常被免职,很少升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写诗赠给自己的。诗人需要写诗来自我宽慰,诗题透露出凄苦的味道。
B.本诗起笔即以刚直而屡遭贬官的萧次君自比,借其“迁少去官频”的遭遇,抒发自己对命运的感喟。
C.“寂寞怜吾道”是说诗人独自漂泊在外,因无人相伴而深感旅途寂寞,自生哀怜。
D.颈联写诗人遗憾自己没有彩绘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人生太过平淡。
E.整首诗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尾联借物自喻,形象生动,一个“嫌”字凝聚了诸多的情感。
(2).本诗是杜牧晚年所作,一生的辛酸蕴含其中。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表达的复杂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2-07 02:14: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阿房宫赋》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家奈何取尽锱铢,用儒之泥沙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庚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亦念家  秦王恐破壁
B.奈何取尽锱铢 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
C.多南亩之农夫 冰,水为之,而寒
D.后人哀之不鉴之    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小题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始负栋之柱”始,连用六个句子,既是排比又是对比,一方面是写奢靡的生活,另一方面写辛勤的劳作,这种巨大的反差预示了秦王朝的危机。
B.“戎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叙写陈胜吴广起义,刘邦攻入咸阳,项羽火烧秦宫之事,含蓄地写出“不施仁义”是秦王朝灭亡的主因。
C.杜牧这篇史论性质的赋最终想说明的道理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者借古讽今,意在言外,提醒统治者爱惜民力,不重蹈秦灭亡的覆辙。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  ①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州)团练判官时。八年前,他供职于沈传师的幕下。也曾在此地盘桓。②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这里宴聚国宾及会聚宗族。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③范蠡,春秋时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一带。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勾连古今,写登楼所见之景:放眼天际,惟见草色连空。诗人眼中风景如故,但六朝繁华已为陈迹。
B.第四联借对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达出仕途失望的惆怅;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加重了惆怅之感。
C.诗中使用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景物描写实虚结合,将风物景色表现得有色有声,传达出诗人明朗的心境。
D.诗人由六朝文物消磨而云天不为之变起兴,全诗笔意挥洒自如,含蓄有致,对仗精妥,意象颇有新意。
【小题2】(小题2)对杜牧这首诗,古人曾说:“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见《瀛奎律髓汇评》)在二、三两联中任选一联,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景中写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