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 张九龄(678-740)
- 《感遇》
- 《望月怀远》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感 遇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
①伊:语助词。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②荐:进奉③树:种植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 |
B.三、四两句,写橘树的特点。诗人通过写橘树“岁寒心”,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同时又用以控诉皇帝昏庸无能,强烈讽刺当权者的软弱。 |
C.五、六两句是说:自己就像这些甜美的丹橘,本可以呈献给尊贵的客人,无奈通道受阻。言下之意,他自己本可以为国家奉献一切,可惜自己内心不平,根本不愿意出仕。 |
D.七、八两句是诗人从感慨中得出的判断:命运的好坏,只是因为遭遇的不同;而这又如同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其中的道理实在难以捉摸。 |
【小题2】后人评价这首诗“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感遇①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②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品;②孔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用“岁寒”借指砥砺节操。
【小题1】选出对此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A.一、二句写丹橘区别于一般树木,能够经受住严冬的摧残,“犹”字的运用包含着作者对丹橘的赞颂之意。 |
B.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 |
C.五、六句的意思是,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可以用来款待嘉宾,可是从中原到江南却有山水阻隔,嘉宾难以到来。 |
D.七、八句承接前句而来,是说丹橘的命运难测,只能听其自然,如同寒暑变更四季交替让人无法追寻。 |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张九龄,字子寿,唐玄宗时名相,也是著名诗人。盈手:满手。 竟:整。 遥夜:长夜。
【小题1】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后句即景生情,写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同望着一轮明月。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丝毫不露痕迹。 |
B.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怨”, 因“思”生“怨”, “情人”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远方的人”不常回家看看;“竟夕”, 通宵都在思念,极言相思之强烈。 |
C.颈联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传达感情,具体描绘了诗人因为要看明亮的月光,所以吹灭了蜡烛,之后觉得露水凉,就把衣服披上的寂寥形象。独自看月的情景下,相思之情更为浓重。 |
D.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意思是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思念的人,还不如回屋睡觉,在梦里与思念的人团聚。寄希望于梦中,足见思念之切。 |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开元后期〔713-741〕唐玄宗沉溺声色。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引起玄宗不满,被贬为荆州长史。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一二句,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一春兰与秋桂。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互文见义,其实是两者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
B.“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
C.诗的三四句说兰、桂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盘然。诗人在此托物寓意,既表达了对兰桂的喜爱,也表达了诗人欣遇明时的喜悦之情。 |
D.诗歌五六句用“谁知”发问,意为“有谁知道哪一位山林隐士闻道了兰桂的香味而特别高兴呢”?诗人在此以隐士自居。 |
【小题2】请简要分析本诗包含的情感。
感遇十二首(其四)①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③。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④何所慕!
【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李林甫接替诗人宰相之位,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②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③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④弋者:指猎鸟的人.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全诗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孤鸿的经历。 |
B.“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两句耐人寻味,经历过海上惊涛骇浪的孤鸿却不敢看一条小小的护城河,说明官场的险恶之极。 |
C.“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用一个反问句质问骄横的翡翠鸟:站在高高的宝树之上飞扬跋扈,难道就不惧背后飞来的致命“金丸吗”? |
D.“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两句在艺术技巧上继承了《离骚》的写法,以美草香花比喻品质高洁。 |
【小题2】诗歌最后两句意蕴丰富,请从情感的角度简要赏析。
张九龄传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
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自定侍从升山之官,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竟不从。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
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籓。
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累封始兴县伯。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
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
(《旧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惟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 贻:造成,遗留
B. 竟不从 竟:竟然
C. 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 故事:旧旧例
D. 下诏褒赠 褒:褒奖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说利用皇帝泰山封禅的机会,推荐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并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张九龄认为这样做会引来非议和指责。
B. 张九龄认为要防患于未然,处死安禄山,但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后来玄宗到了蜀地,才体会到张九龄的先知先觉。
C. 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而李林甫不学无术又妒忌他,于是张九龄只好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
D. 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都是有才干的人,他们与张九龄的交情被世人广泛地称道。
【小题3】用几个短语概括张九龄的主要品质。(不超过15字)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2)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
(3)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小题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________”和“客船”。
【小题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
感遇① 感遇②
陈子昂 张九龄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岁华尽摇落,芳意竞何成。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①本诗为陈子昂被解职归隐田园后所作。②本诗为张九龄被贬荆州后所作。【小题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继承了《楚辞》借香草比拟高洁情怀的手法,以兰草、杜若、桂花象征诗人的美德与才华。 |
B.陈诗第三四句中,“空”突出了树林的空阔幽寂,“冒”写出了花草的纷披繁盛,遣词用字非常巧妙。 |
C.张诗前四句咏物,第五句用“谁知”发问,引出了以兰桂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诗情因之而起波澜。 |
D.这两首诗都善用叠字摹写事物、表达情感,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也使诗歌音调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
感遇十二首(其四)①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②。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③。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做宰相,与牛仙客一起把持朝政,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②三珠树,原指传说中的神树,喻位居高位。③语出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意思是地位显贵的人,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以大海衬托孤鸿,沧海是这样大,鸿雁是这样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鸿雁的孤单寥落。 |
B.诗的第二句写孤鸿经历大海的惊涛骇浪后,连护城河水也不敢看,这表明诗人经历打击之后格外胆怯。 |
C.诗的三至六句以双翠鸟营巢珍木颠、三珠树上,暗指那些窃据高位的人,终将被“金丸”射中。 |
D.“美服”两句是作者对自己的警示:锋芒外露者可能成为别人的猎取对象,地位显贵者会引起别人的厌恶。 |
【小题2】这首诗塑造孤鸿形象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感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品。②孔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以“岁寒”借指砥砺节操。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 |
B.五、六句的意思是,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可以用来款待嘉宾,可是从中原到江南却有山水阻隔,嘉宾难以到来。 |
C.七、八句是诗人从感慨中得出的判断:命运的好坏,只是因为遭遇的不同;而这又如同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其中的道理实在难以捉摸。 |
D.最后两句指出人们只顾栽种桃李而不种丹橘,并以“此木岂无阴”反诘收束全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怨愤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