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 张九龄(678-740)
- 《感遇》
- 《望月怀远》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小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新而且流畅。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小题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虽然化用谢灵运的典故,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 |
B.三四句用虚笔。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 |
C.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美景让人赞叹。 |
D.结句以景物收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
【小题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城楼望西山作(节选)
张九龄
城楼枕南浦,日夕顾西山。宛宛鸾鹤处①,高高烟雾间。
仙井今犹在,洪崖②久不还。金编③莫我授,羽驾亦难攀。
檐际千峰出,云中一鸟闲。勿复尘埃事④,归来且闭关。
[注]①鸾鹤处:洪崖先生乘鸾休憩之处,下有炼丹井,被称为“洪井”②洪崖:上古仙人。③金编:传说中道教的宝书。④尘埃事:指世间的工作,这里指做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登城楼望西山作(节选)
张九龄
城楼枕南浦,日夕顾西山。宛宛鸾鹤处①,高高烟雾间。
仙井今犹在,洪崖②久不还。金编③莫我授,羽驾亦难攀。
檐际千峰出,云中一鸟闲。勿复尘埃事④,归来且闭关。
[注]①鸾鹤处:洪崖先生乘鸾休憩之处,下有炼丹井,被称为“洪井”②洪崖:上古仙人。③金编:传说中道教的宝书。④尘埃事:指世间的工作,这里指做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景物描写开篇,中间以神话故事为主干内容,诗末表露出诗人心志。 |
B.一、二句开篇照应题目,并形象地交待出了城楼与西山的大体位置关系。 |
C.三、四句中,“宛宛”“高高”两个叠词来描摹景物,富有环复的音律之美。 |
D.九、十句中,“千峰”“云中”等意象营造出了一幅缥缈冷寂的西山晚景图。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下面小题。
溪行寄王震
唐 张九龄
山气朝来爽,溪流日向清。
远心何处惬,闲棹此中行。
丛桂林间待,群鸥水上迎。
徒然适我愿,幽独为谁情。
【小题1】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体裁)
【小题2】下面对本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从本诗来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变化,试结合具体词语加以分析。
溪行寄王震
唐 张九龄
山气朝来爽,溪流日向清。
远心何处惬,闲棹此中行。
丛桂林间待,群鸥水上迎。
徒然适我愿,幽独为谁情。
【小题1】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体裁)
【小题2】下面对本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的“寄”与“夜雨寄北”的“寄”字意相同 |
B.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本诗描写的是早春景色 |
C.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由景而情,情景交融 |
D.作者写山溪中划船所见的景物,描绘得有声有色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感遇十二首(其四)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①。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②何所慕!
注:①三株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②弋者:猎鸟的人。
【小题1】以下是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感遇十二首(其四)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①。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②何所慕!
注:①三株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②弋者:猎鸟的人。
【小题1】以下是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两句耐人寻味,经历过海上惊涛骇浪的孤鸿却不敢看护城河,表明人世也存在风险。 |
B.第五、六句使用反问句式质问高傲得意的翠鸟:站立在高高的宝树上,难道就不担心猎人们用金弹丸来猎杀吗? |
C.该诗第八句中的“高明”两字是使用《左传》中的“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典故,用得浑然天成,不着痕迹。 |
D.该诗语言典雅,既有说理又有劝诫,意存双关,结构缜密,风格粗犷豪放,意境苍茫悠远,深得诗人敦厚之旨。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旅宿淮阳亭口号
张九龄
日暮风亭上,悠悠旅思多。
故乡临桂水,今夜渺星河。
暗草霜华发,空亭雁影过。
兴来谁与语,劳者自为歌。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口号”即“口占)表示随口号吟,即兴抒怀。分析这首诗中诗人所抒之怀。
旅宿淮阳亭口号
张九龄
日暮风亭上,悠悠旅思多。
故乡临桂水,今夜渺星河。
暗草霜华发,空亭雁影过。
兴来谁与语,劳者自为歌。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诗人所处的环境人手,点出题目。后三联即写“旅思”的内容。 |
B.“故乡临桂水,今夜渺星河”随感情而吟出,极为自然,却又句式工整。 |
C.诗歌的颈联借景抒情,“空”和“影”两个词写出了荒亭的凄冷和苍凉。 |
D.整首诗先叙事写景,后感怀抒情。尾联将旅途情思表达得含蓄蕴藉。 |
阅读以下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写出本诗中押韵的字:__________
【小题2】对本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画线句。
春江晚景
(唐)张九龄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①那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小题1】写出本诗中押韵的字:__________
【小题2】对本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这首诗塑造孤鸿形象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感遇十二首(其四)①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③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④何所慕!
(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李林甫接替诗人宰相之位,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②池潢:积水池,护城河。③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④弋者:指猎鸟的人。【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孤鸿的经历。 |
B.“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两句耐人寻味,经历过海上惊涛骇浪的孤鸿却不敢看一条小小的护城河,说明官场的险恶之极。 |
C.诗的三至六句以双翠鸟营巢三珠树、珍木巅上,影射李林甫窃据高位,终将被“金丸”射中。 |
D.在描写中,作者通过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孤鸿与翠鸟的境况,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艳,一个来自浩瀚大海,一个守着小小池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小题1】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用何种手法表达意境之美的?请指出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情人:多情的人,指自己;一说指亲人。【小题1】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辽阔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明月。即景生情,诗人想起远在天涯的友人,此刻与“我”同望明月。前句“望月”,后句“怀远”,紧扣诗题。 |
B.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因“思”生“怨”,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长夜漫漫,夜不能寐;“竟夕”,以至于通宵都在思念,极言相思之烈。 |
C.颈联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传达感情,描绘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灭烛”月光满屋,更加可怜月的孤独;“披衣”庭院散步,露水湿衣,相思之浓。 |
D.尾联说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思念的人,还不如在梦里与思念的人团聚。寄希望于梦中,足见对友人思念之切,情感真挚,深化中心。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小题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感遇十二首①
(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古风②
李 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注)①《感遇十二首》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②《古风》大约作于李白应诏入长安的第二年秋天,此时由于高力士等人的挑拨污蔑,唐玄宗开始疏远李白,从而使李白渐渐感受到冷遇的凄凉。【小题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诗首联对偶整齐,互文见义,描写了兰桂勃发、清雅的风姿。 |
B.张诗“谁知”一词隐晦地点出“林栖者”是少人知晓的隐居山林的名士。 |
C.李诗尾联写了兰花需借助清风,才能将淡雅的清香传给知音。 |
D.两首诗语言质朴无华,用词贴切自然;诗意温雅深邃,耐人寻味。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有人认为本诗是借橘树来写自己,那么诗人借橘树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感 遇[注]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此诗是张九齡遭贬荆州长史后所作,当时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此诗借用了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诗意。【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终年常绿绘制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橘林图景。 |
B.三、四两句,写橘树经冬翠绿,并非因为江南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有着耐寒的本性。 |
C.五、六两句,写这些丹橘本可以送到远方呈献给尊贵的客人,无奈关山重叠,通道受阻。 |
D.本诗构思精巧,结构严密,最后发出桃李难道不能供人乘凉的呼喊,增添了诗的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