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太宗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曰:“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
【小题1】对下列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会杀此田舍汉 会:应该 B. 安敢不贺 安:怎么
C. 每廷争辱我 辱:辱骂 D. 故魏征得直言 故:所以
【小题2】下列句子与“皇后何为若是?”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谁触忤陛下? B. 微斯人,吾谁与归?
C. 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D. 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每廷争辱我”相同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退秦师 B. 沛公欲王关中 C.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D. 渔人甚异之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皇后何为若是?
(2)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①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作“穷尽”讲。 |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 |
C.尾联是对侄子的慰勉之辞,作者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赞美并鼓励了弟侄。 |
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
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①
贾岛
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
莫嫌滴沥红斑②少,恰是湘妃泪尽时。
(注)①诗人以一枝斑竹赠给友人作手杖,这首诗写于其间。②“红斑”事见《博物志史补》,云:“舜之二妃,日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尽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前两句写斑竹拄杖之由来,“拣得林中”语出平淡,但却反映了诗人找遍竹林的过程。 |
B.首句“得”字和“最”字写出了诗人找竹之艰辛,表现了诗人注重诗句锤炼,刻意求工的才能。 |
C.作者借此竹“结根石上”,说明此竹生命力顽强,生长的环境是很贫瘠的,不是随便就能找到的。 |
D.这首诗在艺术上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说此竹是“最细枝”的,后用“恰是湘妃泪尽时”传递出深层意蕴。 |
【小题2】诗中运用湘夫人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润州二首(其一)
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注:①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向吴亭:在江苏省丹阳县南。②桓伊:东晋人,喜音乐,善吹笛,时称“江南第一”。出塞:曲名。【小题1】杜牧,字_______。他和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人称“_________”。
【小题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在向吴亭的所见、所忆,并点出时间、地点、事由。 |
B.颔联先写先朝遗寺的荒凉冷落,再写河边酒楼盛景,一衰一盛,对比鲜明,形象地反映了此地风物人情的沧桑变化。 |
C.尾联用“明月”表明时间的推移,可见沉思之久。“更想”的“更”字则有无限徘徊往复多情之意,以一“愁”字作结,给人以跌宕回环,悠悠不已之感。 |
D.本诗忽而览物,忽而思古;忽而写景,忽而抒情,时空和情感的表达跳跃性极大,反映出明显的豪放派诗风。 |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
B.颈联的叙事和抒情,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诗人自已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表达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
D.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
王沈,字处道,太原晋阳人也。少孤,养于从叔司空昶,事昶如父。奉继母以孝义称。
好书,善属文。大将军曹爽辟为掾,累迁中书门下侍郎。及爽诛,以故吏免。后起为治书侍御史,迁散骑常侍、侍中,典著作。与荀顗、阮籍共撰《魏书》。时魏高贵乡公好学有文才引沈数于东堂讲宴属文号沈为文籍先生及高贵乡公将攻文帝召沈告之沈驰白帝以功封安平侯寻迁尚书,出监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至镇,乃下教曰:“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若达一至之言,说刺史得失,朝政宽猛,令刚柔得适者,给谷千斛。”主簿曰:“今使教命班下,示以赏劝,将恐拘介之士,或惮赏而不言;贪赇之人,将慕利而妄举。苟不合宜,赏不虚行,则远听者未知当否之所在,徒见言之不用,谓设有而不行。愚以告下之事,可小须后。”沈又教曰:“若陈至言于刺史,兴益于本州,立德于上,受分于下,斯乃君子之操,何不言之有!直言至理,忠也。惠加一州,仁也。功成辞赏,廉也。”复白曰:“尧、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谏者,以其款诚之心著也。若德不足以配唐虞,明不足以并周公,虽悬重赏,忠谏之言未可致也。”沈无以夺之,遂从议。沈案贾逵以来法制禁令,诸所施行,择善者而从之。又教曰:“俗化陵迟,不可不革。革俗之要,实在敦学。”于是九郡之士,咸悦道教,移风易俗。迁征虏将军、都督江北诸军事。及帝受禅,转骠骑将军,统城外诸军事。封博陵郡公,固让不受,乃进爵为县公。帝方欲委以万机,泰始二年薨。
(节选自《晋书·王沈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魏高贵乡公好学有文才/引沈数于东堂讲宴属文/号沈为文籍先生/及高贵乡公将攻/文帝召沈告之/沈驰白帝/以功封安平侯/ |
B.时魏高贵乡公好学有文才/引沈数于东堂讲宴/属文号沈为文籍先生/及高贵乡公将攻/文帝召沈告之/沈驰白帝/以功封安平侯/ |
C.时魏高贵乡公好学有文才/引沈数于东堂讲宴/属文号沈为文籍先生/及高贵乡公将攻文帝/召沈告之/沈驰白帝/以功封安平侯/ |
D.时魏高贵乡公好学有文才/引沈数于东堂讲宴属文/号沈为文籍先生/及高贵乡公将攻文帝/召沈告之/沈驰白帝/以功封安平侯/ |
A.司空,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称,也是中国的姓氏之一,但此处不指姓氏。 |
B.征辟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选聘日“征”,公府选召叫“辟”。 |
C.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的一种形式,指旧皇帝把帝位出让给新皇帝。 |
D.我国古代把有爵位的官员死去称“薨”,传主曾被封县公,故用“薨”合乎礼制。 |
A.王沈儿时不幸,为官成就卓然。他小时候失去了父亲,一直被堂叔抚养,知书懂礼;步人仕途后文武兼备,既能撰文修史,又能统御兵马,镇守一方。 |
B.王沈初衷美好,悬赏以求谏言。他刚到豫州上任,就颁布通告,鼓励属地士人百姓举贤才,罢奸佞,评官吏,诉忧患;如果效果显著,直接拿粮食赏赠。 |
C.王沈境界高逸,做事言行一致。他认为忠诚就是直言不讳地讲说真理,仁爱就是能惠及一方百姓,廉洁则是不居功受赏;后来他坚决拒绝了郡公的封号。 |
D.王沈探寻善政,力求革除弊习。他遵从但不照搬成法,而是选择良法来执行;他看到社会风气衰败,主张用重视学习的方式来加以扭转,最终效果良好。 |
(l)若达一至之言,说刺史得失,朝政宽猛,令刚柔得适者,给谷千斛。
(2)立德于上,受分于下,斯乃君子之操,何不言之有!
代悲白头翁(节选)
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这一部分写洛阳女子看见花落花飞而生发出红颜易老的感慨。 |
B.诗的开头两句起兴,写的是洛阳城落花时节,桃李纷飞的暮春景色。 |
C.诗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艺术地表达出作者对过去和未来的幽思。 |
D.此诗充满浓郁的感伤情调,但并不颓废,风格含蓄蕴藉,曲折幽微。 |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写凉风生起,“肃肃”“清”等字为全诗定下了一种开朗壮阔的意境。 |
B.“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用“驱”“卷”“寻”“出”等字眼,把这些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将风描绘得栩栩如生。 |
C.“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写日落后万籁俱静,风又为歇息的人们不辞劳苦地吹起悦耳的松涛,奏出雄浑的乐曲,给人以警醒。 |
D.诗人在这里极力赞美“凉风”普济众生的高尚品德和勤奋精神,抒发他积极进取的情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意远含蓄,余味深长。 |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 |
B.骊山北构而西折 构:建造。 |
C.不霁何虹 霁:下雨或下雪前。 |
D.而气候不齐 齐:相同。 |
A.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B.骊山北构而西折 谁得而族灭也 |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
D.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A.本文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 |
B.第1段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和虚实结合的写法,通过写阿房宫耗材之多、占地之广、规模之大,突出了阿房宫的恢弘气势。 |
C.第2段从两个方面进行铺陈:一是由人的被践踏写到物品的被践踏,二是写尽豪华奢侈和荒淫骄横。这些描写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的特点。 |
D.这两段文字充分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将描写和议论融为一体。 |
(1)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对雪
[唐]许浑
云度龙山暗倚城,先飞淅沥引轻盈。
素娥冉冉拜瑶阙①,皓鹤纷纷朝玉京②。
阴岭有风梅艳散,寒林无月桂华生。
剡溪一醉十年事,忽忆棹回天未明。
[注]①素娥:中国神话中掌管冰雪与霜冻之神。②玉京:道家称天帝所居之处。唐白居易《梦仙》诗有“须臾群仙来,相引朝玉京”的句子。【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人以“对雪”为题的诗很多,从题目就可看出,这首诗是写诗人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的所见所感。 |
B.首联叙写降雪过程,乌云越过龙山在黑夜直压城池,在一阵淅淅沥沥的雨过后,空中飘起了轻盈的雪花。 |
C.颈联实写眼前的景色,山岭背阳的梅花因风吹而四处飘散,充满寒意的树林因雪花飞舞似乎洒满月色。 |
D.尾联转而抒情,诗人忽然忆起十年间醉人的剡溪生活,此时此刻真想划着船回到剡溪,可惜天还没有放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