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②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新唐书·王维传》:“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②潺湲:水流动的样子。也可以指流水声 接舆:春秋楚隐士,装狂遁世。
【小题1】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E. 首联、颈联侧重写景,描绘辋川附近的深秋暮色;颔联、尾联侧重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
【小题2】请分析颈联中“墟里上孤烟”中“上”字的妙处。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②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新唐书·王维传》:“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②潺湲:水流动的样子。也可以指流水声 接舆:春秋楚隐士,装狂遁世。
【小题1】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中“转”和“日”用得巧妙,山本是静止的,着一“转”字,借颜色渐变而写出它的变化;水本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
B.颔联写诗人在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日暮蝉鸣。柴门,指的是田园隐居的生活;倚杖临风,则表现了诗人安闲潇洒的意态。 |
C.颈联运用渲染的手法表现夕阳欲落,炊烟初升的情景,渡头临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颇有匠心。 |
D.尾联用典,王维自称五柳,以陶潜自况,又把裴迪与春秋时的楚国狂士接舆相比,王、裴二人一起痛饮狂歌,相酬为乐的情景。 |
【小题2】请分析颈联中“墟里上孤烟”中“上”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注]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注)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赠卖松人
于武陵[注]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注)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前两句写卖松人到长安卖松树,虽然是求利,但是心思独特。 |
B.第三句中的“寒涧”两字写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艰苦,为下文的“瘦叶几经雪”做铺垫。 |
C.卖松人所卖的松树具有生长环境恶劣、叶瘦花淡、无人赏识的特点。 |
D.“淡花应少春”,花淡,缺少春意,因此暗含作者的批评。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也。少好学,励精不倦。初从陈达受《三传》,又从房虬受《周礼》,并通大义。后事徐遵明,服膺历年。遂博通《五经》,然专以《三礼》教授,弟子自远方至者千余人。乃讨论图纬,捃摭(jùn zhí,搜集)异闻,先儒所未悟者,皆发明之。齐河清中,阳休之特奏为国子博士。
时朝廷既行《周礼》,公卿以下多习其业,有宿疑踬滞者数十条,皆莫能详辨。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安生曰:“《礼》义弘深,自有条贯,必欲升堂睹奥,宁可汩其先后?但能留意,当为次第陈之。”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公正深所嗟服,还,具言之于高祖,高祖大钦重之。
及高祖入邺,安生遽令扫门。家人怪而问之,安生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矣。”俄而帝幸其第,诏不听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谓之曰:“朕未能去兵,以此为愧。”安生曰:“黄帝尚有阪泉之战,况陛下恭行天罚乎!”高祖又日:“齐氏赋役繁兴,竭民财力,朕救焚拯溺,思革其弊,欲以府库及三台杂物散之百姓,公以为何如?”安生曰:“昔武王克商,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陛下此诏,异代同荧。”高祖又曰:“朕何如武王?”安生曰:“武王伐纣,悬首白旗;陛下平齐,兵不血刃,愚谓圣略为优。”高祖大悦,赐帛三百匹、米三百石、宅一区,并赐象笏及九环金带,自余什物称是。又诏所司给安车驷马,令随驾入朝,并敕所在供给。至京,敕令于大乘佛寺参议五礼。寻致仕,卒于家。
(节选自《周书·熊安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
(2)俄而帝幸其第,诏不听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
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也。少好学,励精不倦。初从陈达受《三传》,又从房虬受《周礼》,并通大义。后事徐遵明,服膺历年。遂博通《五经》,然专以《三礼》教授,弟子自远方至者千余人。乃讨论图纬,捃摭(jùn zhí,搜集)异闻,先儒所未悟者,皆发明之。齐河清中,阳休之特奏为国子博士。
时朝廷既行《周礼》,公卿以下多习其业,有宿疑踬滞者数十条,皆莫能详辨。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安生曰:“《礼》义弘深,自有条贯,必欲升堂睹奥,宁可汩其先后?但能留意,当为次第陈之。”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公正深所嗟服,还,具言之于高祖,高祖大钦重之。
及高祖入邺,安生遽令扫门。家人怪而问之,安生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矣。”俄而帝幸其第,诏不听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谓之曰:“朕未能去兵,以此为愧。”安生曰:“黄帝尚有阪泉之战,况陛下恭行天罚乎!”高祖又日:“齐氏赋役繁兴,竭民财力,朕救焚拯溺,思革其弊,欲以府库及三台杂物散之百姓,公以为何如?”安生曰:“昔武王克商,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陛下此诏,异代同荧。”高祖又曰:“朕何如武王?”安生曰:“武王伐纣,悬首白旗;陛下平齐,兵不血刃,愚谓圣略为优。”高祖大悦,赐帛三百匹、米三百石、宅一区,并赐象笏及九环金带,自余什物称是。又诏所司给安车驷马,令随驾入朝,并敕所在供给。至京,敕令于大乘佛寺参议五礼。寻致仕,卒于家。
(节选自《周书·熊安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
B.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
C.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
D.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
C.象笏是用玉、象牙或竹片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
A.熊安生年少时勤奋好学,孜孜不倦,起初跟随陈达学习“春秋三传”,又跟着房虬学习《周礼》;后来师从徐遵明,潜心学习了好些年。 |
B.熊安生博览通晓《五经》。他传门用这教授学生,从远方来的弟子有一千多人,前辈经学家没有领会到的道理,他都加以阐发说明。 |
C.熊安生精通《周礼》。尹公正与他交谈《周礼》后,对他深为叹服,从北齐回到北周后,向高祖详细报告了熊安生的情况,高祖对熊安生大为钦佩推重。 |
D.熊安生深受高祖器重赏识。高祖临驾熊安生家,与他谈论军国大事,还让他随从銮驾入朝,到了京城,高祖任命他在大乘佛寺参与讨论五礼。 |
(1)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
(2)俄而帝幸其第,诏不听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送友人》第三联是用哪种修辞来表达“游子意”、“故人情”的? 请简要赏析。
(2)赏析“漠漠帆来重”一句中“重”字的表达效果。
(3)比较两首诗尾联抒情方式的不同之处。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送友人》第三联是用哪种修辞来表达“游子意”、“故人情”的? 请简要赏析。
(2)赏析“漠漠帆来重”一句中“重”字的表达效果。
(3)比较两首诗尾联抒情方式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边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2)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2)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二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①
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②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③,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州)团练判官时。八年前,他供职于沈传师的幕下。也曾在此地盘桓。②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这里宴聚国宾及会聚宗族。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③范蠡,春秋时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一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对杜牧这首诗,古人曾说:“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在二、三两联中任选一联,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景中写情”的。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①
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②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③,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州)团练判官时。八年前,他供职于沈传师的幕下。也曾在此地盘桓。②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这里宴聚国宾及会聚宗族。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③范蠡,春秋时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一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勾连古今,写登楼所见之景:放眼天际,惟见草色连空。诗人眼中风景如故,但六朝繁华已为陈迹。 |
B.第四联借对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达出仕途失望的惆怅;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加重了惆怅之感。 |
C.诗中使用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景物描写实虚结合,将风物景色表现得有色有声,传达出诗人明朗的心境。 |
D.诗人由六朝文物消磨而云天不为之变起兴,全诗笔意挥洒自如,含蓄有致,对仗精妥,意象颇有新意。 |
文段二:
杨尚希,弘农人也。父承宾,商、直、浙三州刺史。尚希龆龀而孤。年十一,辞母请受业长安。涿郡卢辩见而异之,令入太学,专精不倦,同辈皆共推伏。周太祖尝亲临释奠,尚希时年十八,令讲《孝经》,词旨可观。太祖奇之,赐姓普六茹氏,擢为国子博士。仕明、武世,历太学博士、太子宫尹、计部中大夫。宣帝时,令尚希抚慰山东、河北,至相州而帝崩,与相州总管尉迥发丧于馆。尚希出谓左右曰:“蜀公哭不哀而视不安,将有他计。吾不去,将及于难。”遂夜中从捷径而遁。迟明,迥方觉,分数十骑自驿路追之,不及,遂归京师。高祖以尚希宗室之望,又背迥而至,待之甚厚。及迥屯兵武陟,遣尚希督宗室兵三千人镇潼关。寻授司会中大夫。
高祖受禅,拜度支尚书,进爵为公。尚希时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敢陈管见,伏听裁处。”帝览而嘉之,于是遂罢天下诸郡。
尚希性弘厚,兼以学业自通,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上时每旦临朝,日侧不倦,尚希谏曰:“周文王以忧勤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辅,繁碎之务,非人主所宜亲也。”上欢然曰:“公爱我者。”尚希素有足疾,上谓之曰:“蒲州出美酒,足堪养病,屈公卧治之。”于是出拜蒲州刺史,仍领本州宗团骠骑。尚希在州,甚有惠政,复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民赖其利。开皇十年卒官,时年五十七。
(节选自《隋书•卷四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杨尚希,弘农人也。父承宾,商、直、浙三州刺史。尚希龆龀而孤。年十一,辞母请受业长安。涿郡卢辩见而异之,令入太学,专精不倦,同辈皆共推伏。周太祖尝亲临释奠,尚希时年十八,令讲《孝经》,词旨可观。太祖奇之,赐姓普六茹氏,擢为国子博士。仕明、武世,历太学博士、太子宫尹、计部中大夫。宣帝时,令尚希抚慰山东、河北,至相州而帝崩,与相州总管尉迥发丧于馆。尚希出谓左右曰:“蜀公哭不哀而视不安,将有他计。吾不去,将及于难。”遂夜中从捷径而遁。迟明,迥方觉,分数十骑自驿路追之,不及,遂归京师。高祖以尚希宗室之望,又背迥而至,待之甚厚。及迥屯兵武陟,遣尚希督宗室兵三千人镇潼关。寻授司会中大夫。
高祖受禅,拜度支尚书,进爵为公。尚希时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敢陈管见,伏听裁处。”帝览而嘉之,于是遂罢天下诸郡。
尚希性弘厚,兼以学业自通,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上时每旦临朝,日侧不倦,尚希谏曰:“周文王以忧勤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辅,繁碎之务,非人主所宜亲也。”上欢然曰:“公爱我者。”尚希素有足疾,上谓之曰:“蒲州出美酒,足堪养病,屈公卧治之。”于是出拜蒲州刺史,仍领本州宗团骠骑。尚希在州,甚有惠政,复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民赖其利。开皇十年卒官,时年五十七。
(节选自《隋书•卷四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
B.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
C.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
D.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
A.“龆龀”,亦作“龆齓”,意为垂髫换齿之时,借指童年。古代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等。 |
B.“释奠”是古代在学校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释奠”属于荀子“天地”“先祖”“君师”“三礼”中的“君师”之礼。 |
C.“国子博士”即国子监的博士,是古代最高学府里的最高学位。六国时就有博士,秦因之。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 |
D.“度支尚书”是官名,三国魏文帝设置,即掌管贡赋和税租的首脑。“度支”,即量入为出之意,到唐代,改称户部。 |
A.杨尚希很小时就死了父亲,十一岁就告别母亲外出求学;他刻苦学习,学问优异,受到皇上的高度重视。 |
B.杨尚希不仅学问好,而且也有相当的政治敏感,并决策果断,避免了一场人生灾难,还进一步受到皇上的信任。 |
C.杨尚希洞察时弊,积极进言献策,皇上不仅嘉奖他,还采纳了他的政治建议,撤消了天下的所有郡县。 |
D.杨尚希不仅在政治上为皇上分忧,而且在生活上也为皇上着想,皇上因此对他关爱有加,很关心他的身体健康。 |
诗歌鉴赏一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杜甫的诗歌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即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是我的朋友。请结合本诗颈联和下面诗句对此观点加以分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交代了作诗的起因,结合全诗内容可看出,诗人此时以船为屋、寄身水上。 |
B.首联以“动经春”表明时光飞逝,借春燕“两度”衔泥表现诗人羁留时间之长。 |
C.颔联说旧时相识的燕子如今在远处看着别人,含蓄地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批评。 |
D.尾联写燕子在桅杆上呢喃数语后“穿花贴水”而去,这让诗人感到寂寥和悲伤。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其一) 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①郑驸马,玄宗女儿临晋公主丈夫。韦曲,旅游胜地,在西安城南,多贵族园亭、侯门别墅。杜甫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陪郑驸马在此游玩,写下该诗。②禁:消受,享受。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前人曾引《南史》注释“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表达的复杂感情。
奉陪郑驸马韦曲(其一) 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①郑驸马,玄宗女儿临晋公主丈夫。韦曲,旅游胜地,在西安城南,多贵族园亭、侯门别墅。杜甫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陪郑驸马在此游玩,写下该诗。②禁:消受,享受。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与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一样,用一“无赖”,灵动全出,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
B.第二句与王安石“春色恼人眠不得”一样,着一“恼”字反语用之,表达春色惹人心动到了极点。 |
C.前四句描绘韦曲幽雅美景,写惜花之情;而以顾不得石角钩衣的赏春热望,反势一转,写寻幽寄慨之意。 |
D.诗家常借“韦曲”寄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即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写物是人非却毫无建树之感。 |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默,字思元。起家秘书郎,考核旧文,删省浮秽。中书令虞松谓曰:“而今而后,朱紫别矣。”转尚书考功郎,专典伐蜀事,封关内侯,迁司徒左长史。武帝受禅,与太原郭奕俱为中庶子。朝廷以太子官属宜称陪臣,默上言:“皇太子体皇极之尊,无私于天下。宫臣皆受命天朝,不得同之籓国。”事遂施行。出为东郡太守,值岁荒人饥,默辄开仓振给,乃舍都亭,自表待罪。朝廷嘉默忧国,诏书褒叹,比之汲黯。班告天下,若郡县有此比者,皆听出给。入为散骑常侍。
初,帝以贵公子当品,乡里莫敢与为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文帝与袤书曰:“小儿得厕贤子之流,愧有窍贤之累。”及武帝出祀南郊,诏使默骖乘,因谓默曰:“卿知何以得骖乘乎?昔州里举卿相辈,常愧有累清谈。”遂问政事,对曰:“劝穑务农,为国之基。选人得才,济世之道。居官久职,政事之宜。明慎黜陟,劝戒之由。崇尚儒素,化导之本。如此而已矣。”帝善之。
后以父丧去官,寻起为廷尉。是时鬲令袁毅坐交通货赂,大兴刑狱。在朝多见引逮,唯默兄弟以洁慎不染其流。迁太常。时仆射山涛欲举一亲戚为博士,谓默曰:“卿似尹翁归,令吾不敢复言。”默为人敦重,柔而能整,皆此类也。
及齐王攸当之国,下礼官议崇锡典制。博士祭酒曹志等并立异议,默容过其事,坐免。寻拜大鸿胪。遭母丧旧制既葬还职默自陈恳至久而见许遂改法定令听大臣终丧自默始也服阕为大司农转光禄勋。 太康元年卒,时年六十八,谥曰成。
注释:陪臣,古代诸侯卿大夫对天子自称陪臣。
(选自《晋书·列传第十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皇太子体皇极之尊,无私于天下,宫臣皆受命天朝。
(2)是时鬲令袁毅坐交通货赂,大兴刑狱,在朝多见引逮。
郑默,字思元。起家秘书郎,考核旧文,删省浮秽。中书令虞松谓曰:“而今而后,朱紫别矣。”转尚书考功郎,专典伐蜀事,封关内侯,迁司徒左长史。武帝受禅,与太原郭奕俱为中庶子。朝廷以太子官属宜称陪臣,默上言:“皇太子体皇极之尊,无私于天下。宫臣皆受命天朝,不得同之籓国。”事遂施行。出为东郡太守,值岁荒人饥,默辄开仓振给,乃舍都亭,自表待罪。朝廷嘉默忧国,诏书褒叹,比之汲黯。班告天下,若郡县有此比者,皆听出给。入为散骑常侍。
初,帝以贵公子当品,乡里莫敢与为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文帝与袤书曰:“小儿得厕贤子之流,愧有窍贤之累。”及武帝出祀南郊,诏使默骖乘,因谓默曰:“卿知何以得骖乘乎?昔州里举卿相辈,常愧有累清谈。”遂问政事,对曰:“劝穑务农,为国之基。选人得才,济世之道。居官久职,政事之宜。明慎黜陟,劝戒之由。崇尚儒素,化导之本。如此而已矣。”帝善之。
后以父丧去官,寻起为廷尉。是时鬲令袁毅坐交通货赂,大兴刑狱。在朝多见引逮,唯默兄弟以洁慎不染其流。迁太常。时仆射山涛欲举一亲戚为博士,谓默曰:“卿似尹翁归,令吾不敢复言。”默为人敦重,柔而能整,皆此类也。
及齐王攸当之国,下礼官议崇锡典制。博士祭酒曹志等并立异议,默容过其事,坐免。寻拜大鸿胪。遭母丧旧制既葬还职默自陈恳至久而见许遂改法定令听大臣终丧自默始也服阕为大司农转光禄勋。 太康元年卒,时年六十八,谥曰成。
注释:陪臣,古代诸侯卿大夫对天子自称陪臣。
(选自《晋书·列传第十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尚书考功郎,专典伐蜀事 典:主持,主管 |
B.诏书褒叹,比之汲黯 比:比较 |
C.常愧有累清谈 清谈:清雅的言论,引申为公正的评价 |
D.默为人敦重,柔而能整 敦重:敦厚庄重 |
A.遭母丧旧制/既葬还职/默自陈恳至/久而见许/遂改法定令/听大臣/终丧自默始也/服阕/为大司农/转光禄勋/ |
B.遭母丧/旧制/既葬还职/默自陈恳/至久而见许/遂改法定令/听大臣终丧/自默始也/服阕为大司农/转光禄勋/ |
C.遭母丧/旧制/既葬还职/默自陈恳至/久而见许/遂改法定令/听大臣终丧/自默始也/服阕/为大司农/转光禄勋/ |
D.遭母丧/旧制既葬还职/默自陈恳至/久而见许/遂改法定令听大臣/终丧/自默始也/服阕为大司农/转光禄勋/ |
A.郑默最初为秘书郎,考订旧文,删除多余浮秽之语,后被晋武帝封为关内候 |
B.郑默爱惜百姓,在出任东郡太守时正值岁荒人饥,他开仓赈济百姓,然后住在郡县治所,上表请求处分。 |
C.郑默认为勤耕务农是国家的根本,选用贤才是救世之道。任职期限长,有利于政事。慎重进退,以利劝诫。推崇儒家真义,是教化和引导的根本。 |
D.齐王司马攸将去封国时,让礼官议论崇锡的典章制度。博士祭酒曹志等违背司马攸的意思,郑默没有深究,因牵连有罪而免官。 |
(1)皇太子体皇极之尊,无私于天下,宫臣皆受命天朝。
(2)是时鬲令袁毅坐交通货赂,大兴刑狱,在朝多见引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