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默,字思元。起家秘书郎,考核旧文,删省浮秽。中书令虞松谓曰:“而今而后,朱紫别矣。”转尚书考功郎,专典伐蜀事,封关内侯,迁司徒左长史。武帝受禅,与太原郭奕俱为中庶子。朝廷以太子官属宜称陪臣,默上言:“皇太子体皇极之尊,无私于天下。宫臣皆受命天朝,不得同之籓国。”事遂施行。出为东郡太守,值岁荒人饥,默辄开仓振给,乃舍都亭,自表待罪。朝廷嘉默忧国,诏书褒叹,比之汲黯。班告天下,若郡县有此比者,皆听出给。入为散骑常侍。
初,帝以贵公子当品,乡里莫敢与为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文帝与袤书曰:“小儿得厕贤子之流,愧有窍贤之累。”及武帝出祀南郊,诏使默骖乘,因谓默曰:“卿知何以得骖乘乎?昔州里举卿相辈,常愧有累清谈。”遂问政事,对曰:“劝穑务农,为国之基。选人得才,济世之道。居官久职,政事之宜。明慎黜陟,劝戒之由。崇尚儒素,化导之本。如此而已矣。”帝善之。
后以父丧去官,寻起为廷尉。是时鬲令袁毅坐交通货赂,大兴刑狱。在朝多见引逮,唯默兄弟以洁慎不染其流。迁太常。时仆射山涛欲举一亲戚为博士,谓默曰:“卿似尹翁归,令吾不敢复言。”默为人敦重,柔而能整,皆此类也。
及齐王攸当之国,下礼官议崇锡典制。博士祭酒曹志等并立异议,默容过其事,坐免。寻拜大鸿胪。遭母丧旧制既葬还职默自陈恳至久而见许遂改法定令听大臣终丧自默始也服阕为大司农转光禄勋。 太康元年卒,时年六十八,谥曰成。
注释:陪臣,古代诸侯卿大夫对天子自称陪臣。
(选自《晋书·列传第十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尚书考功郎,专伐蜀事    典:主持,主管
B.诏书褒叹,之汲黯  比:比较
C.常愧有累清谈 清谈:清雅的言论,引申为公正的评价
D.默为人敦重,柔而能整 敦重:敦厚庄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遭母丧旧制/既葬还职/默自陈恳至/久而见许/遂改法定令/听大臣/终丧自默始也/服阕/为大司农/转光禄勋/
B.遭母丧/旧制/既葬还职/默自陈恳/至久而见许/遂改法定令/听大臣终丧/自默始也/服阕为大司农/转光禄勋/
C.遭母丧/旧制/既葬还职/默自陈恳至/久而见许/遂改法定令/听大臣终丧/自默始也/服阕/为大司农/转光禄勋/
D.遭母丧/旧制既葬还职/默自陈恳至/久而见许/遂改法定令听大臣/终丧/自默始也/服阕为大司农/转光禄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默最初为秘书郎,考订旧文,删除多余浮秽之语,后被晋武帝封为关内候
B.郑默爱惜百姓,在出任东郡太守时正值岁荒人饥,他开仓赈济百姓,然后住在郡县治所,上表请求处分。
C.郑默认为勤耕务农是国家的根本,选用贤才是救世之道。任职期限长,有利于政事。慎重进退,以利劝诫。推崇儒家真义,是教化和引导的根本。
D.齐王司马攸将去封国时,让礼官议论崇锡的典章制度。博士祭酒曹志等违背司马攸的意思,郑默没有深究,因牵连有罪而免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皇太子体皇极之尊,无私于天下,宫臣皆受命天朝。
(2)是时鬲令袁毅坐交通货赂,大兴刑狱,在朝多见引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9 11:3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玄字幼度。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及长,有经国才略,屡不起。于时苻坚强盛,边境数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安乃以玄应举。中书郎郗超虽素与玄不善,闻而叹之,曰:“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

②时苻坚遣军围襄阳,车骑将军桓冲御之。诏玄发三州人丁,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以为形援。襄阳既没,坚将彭超攻龙骧将军戴逯于彭城。玄率东莞太守高衡、后军将军何谦于泗口,欲遣间使报逯,令知救至,其道无由。小将田泓请行,乃没水潜行,将城,为贼所获。贼厚赂泓,使云“南军已败”。泓伪许之。既而告城中曰:“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勉之!”遂遇害。

③及苻坚自率兵次于项城,众百万。诏以玄为前锋,众凡八万。玄先遣广陵相刘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涧,即斩梁成及成弟云,步骑崩溃,争赴淮水。牢之纵兵追之,生擒坚伪将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收其军实。坚进屯寿阳,列阵临肥水,玄军不得渡。玄使谓苻融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坚众皆曰:“宜阻肥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于是玄与琰、伊等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诏遣殿中将军慰劳。赐钱百万,彩千匹。

(节选自《晋书•谢玄传》,有删改。)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于泗口     (2)众百万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有经国才略,屡不起(   )
A.开辟 B.庇护 C.征召   D.躲避
(2)将城,为贼所获(   )
A.通“趋” B.通“促” C.通“取” D.通“赴”
【小题3】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
B.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
C.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
D.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
【小题4】把第②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诏玄发三州人丁,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以为形援。
【小题5】第①段画线句反映了郗超对谢玄被推举持有怎样的态度?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惊讶B.赞赏C.嫉恨D.不满
【小题6】有人认为淝水之战高度地体现了谢玄的军事才能,请结合第③段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衍年十四,时在京师,造仆射羊祜,申陈事状,辞甚清辩。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杨骏欲以女妻焉,衍耻之,遂阳狂自免。武帝闻其名,问戎曰:“夷甫当世谁比?”戎曰:“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

衍既有盛才关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仿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

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及东海王越薨,众共推为元帅。衍以贼寇锋起,惧不敢当,辞曰:“吾少无宦情,随牒推移,遂至于此。今日之事,安可以非才处之?”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衍自说少不事,欲求自免,因劝勒称尊号。勒怒曰:“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使左右扶出,谓其党孔苌曰:“吾行天下多矣,未尝见如此人,当可活不?”苌曰:“彼晋之三公,必不为我尽力,又何足贵乎?”勒曰:“要不可加以锋刃也。”使人夜排墙填杀之。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尚浮虚,勠力以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时年五十六。

——选自《晋书 王衍传》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尝山涛   造:拜访,到……去
B.衍自说少不事 豫:参与
C.向若不尚浮虚 祖:祖先
D.勠力以天下   匡:正,纠正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目而送曰    三五
B.衍幼年无屈下之色    我決起
C.谓党孔苌曰  制稍异于前
D.勠力匡天下  臣险衅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古代未成年的人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此处借指童年时期。同样“黄发垂髫”中的“黄发”是指小孩刚出生时的头发,所以“黄发”也有指童年的意思。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为“薨”,称皇帝的死为“崩”。
C.尊号,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此处“劝勒称尊号”指劝石勒即帝位。
D.三公,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物的最高长官。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衍神貌情态清明秀美,风度姿态庄重优雅,山涛见了他之后说“何物老妪,生宁馨儿”,还说他可能“误天下苍生”。
B.王衍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却很自负,常自比子贡。他善发玄言,终日清谈《老》《庄》,常常口中雌黄,朝野之人对此不以为然。
C.西晋大臣杨骏想把女儿嫁给王衍,王衍以和他结亲为耻,于是假装疯癫使自己躲过了这桩他不愿意的婚事。
D.东海王司马越死后,众人推举王衍为元帅;但他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能承担重任并找种种借口推脱,后来被石勒杀害。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
(2)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仿效。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凯,凯察而异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说话有条理) ,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 “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乃遗羲之书曰:“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观政之隆替如吾等亦谓为然岂可以一世之存亡必从足下从容之适?”乃以为 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性好鹅,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 “为写《道德经》 ,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晋书 · 王羲之》
【小题1】对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观政之隆替/如吾等亦谓为然/岂可以一世之存亡/必从足下从容之适
B.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观政之隆替/如吾等亦谓为然/岂可以一世之/存亡必从足下从容之适
C.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观政之隆替如吾等/亦谓为然/岂可以一世之/存亡必从足下从容之适
D.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观/政之隆替如吾等/亦谓为然/岂可以一世之存亡/必从足下从容之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子, 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
B.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C.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吏部的最高长官。吏部掌管对全国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职务。
D.《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自幼说话迟钝,没有让人感到奇异的方面,直到十三岁时,被周凯赏识,这才逐渐获得美誉。
B.太尉求婿,遍观王氏子弟,待选者中惟王羲之若无其事,卧东床袒腹饮食自若,太尉叹道:“这才是我真正的佳婿! ”
C.朝廷公卿因羲之才能卓著,多次征召他出任侍中、吏部尚书、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他却一再推辞,未受任命。
D.王羲之生性爱鹅,听说一道士养有好鹅,便去观看,道士请求为书《道德经》,当以鹅相赠,羲之欣然从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2)屈原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溫所讽,遂寝不行。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曰:“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温薨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 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籍。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私立下舍七所……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救,免。 既免官,家于丹杨,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榖梁氏未有善释遂沉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宁以春秋榖梁氏未有善释/遂沉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B.初/宁以春秋榖梁氏未有善释/遂沉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C.初/宁以春秋穀榖梁氏未有善释/遂沉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D.初/宁以春秋榖梁氏未有善释/遂沉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与“释褐”同义,指开始担任官职,“褐”是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B.“庠”“序”皆为古时候学校的名称,后来“庠”“序”连用,泛指学校。
C.“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经典,加《论语》为“六经”。
D.“太常”,职官名,秦称“奉常”,掌宗庙礼仪,汉取“尊大”意,改名为“太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宁崇尚儒学。范宁认为王弼、何晏二人的玄理之说导致儒学衰微,其罪孽超过了桀、纣,于是专门写文章斥责他们。
B.范宁热心教育。范宁重视教化,任地方官时都积极兴办学校,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资助求学之人。
C.范宁正直无私。范宁敢于直言指斥朝臣的不端行为,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
D.范宁勤于治学。范宁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被免官闲居于丹杨,也仍然勤于经学,毫不松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2)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 选择题每题3分 )(22分)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长,辩赡赡:丰富B.我书比种繇,当抗行 抗:抵挡。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信:信使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冠:位居第一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谢安未仕时亦居且焉置土石
B.意甚悦,求市之固时俗之工巧兮
C.为写《道德经》,当举群送耳。低头共耳语:“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D.羲之欣然写毕,笼鹅归吾尝终日而思矣
【小题3】(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3分)
(2)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4分)
(3)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