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土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传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之,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
B.圣人无常师 常:经常
C.德行彰矣   彰:表彰
D.疾学在于尊师 疾:努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未之尝有也
B.而耻学于师  不疾学而能为魁土名人者
C.则耻师焉    若此则名号显矣
D.其皆出于此乎 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吕氏春秋·劝学》也提倡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
B.韩愈不顾流俗,直指师道不复的时弊,作有《师说》,振兴儒学,充满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C.《师说》以圣人孔子的实践为例,正面论述了正确的择师观。在从师而学方面,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官职名称的由来,向郯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
D.《吕氏春秋·劝学》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8 07:09: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的风尚
C.位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卑鄙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糊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尝跂望矣  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无惑也难矣 有宁越、徐尚、杜赫属为之谋
C.可怪也欤!  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B.《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B.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 出:超出
C.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疑惑
【小题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B.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世称“韩昌黎”;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
C.古时称文辞休止和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D.中国古代最初是巫医不分的。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在后来的发展之中,医才逐步完善形成一种体系。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第一次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了教师的职能作用,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B.第一段主要是正面阐述,作者从年龄大小、闻道先后、地位贵贱等方面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选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D.选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同类题4

燕喜亭记

韩愈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淄翳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岈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俟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

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淅端,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由郴逾岭,猿狄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今其意乃若不足,传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遂刻石以记。

(选自《昌黎先生集》)

(简注)
①燔(fán)淄翳(yí):焚烧枯死的树木。②振鹭:白鹭展翅飞翔。
(阅读指要)
王弘中在连州居所后面发现了一处奇异之地,于是经过一番劳作,使之变成了美景,又立屋以避风雨寒暑,韩愈名之燕喜亭,并撰文以赞美王弘中的行为品德。这篇记立意深远,叙述、描写、议论并用,因而事、景、情、理交融,读之令人受到启迪,并难以忘怀。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与学佛人景常、无慧(______) (2)立而视之(______)
(3)若有鬼神异物,阴来之(______) (4)有之道也(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发”与“石而清泉激”句中“发”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其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
C.探石穴,靡计不施D.使人书至赵王
【小题3】下面的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韩愈欣赏、赞美燕喜亭主人的一组是(   )。
①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  ②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  ③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  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  ⑤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
A.①②B.②⑤C.③④D.③⑤
【小题4】对这篇文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借此赞美王弘中的行为品德,表示对他的前程怀有希望和信心。
B.第二段通过“州民之老”的观赏评价,用对比的手法衬托出燕喜亭景观独特的人文底蕴。这是从虚处表现燕喜亭周围山水的天工之美。
C.文中用较多文字叙述山谷、瀑布、池塘、水源命名,体现作者对隐逸山水之间的田园生活的追求。
D.这篇“记”立意深远,气盛言宜,叙述、描写、议论并用,事、景、情、理交融。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
(2)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本段教材中未选)

(《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B.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C.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D.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小题2】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其曲中 规:规则
B.君子非异也 生:出生
C.今之众人 众人:众多的人
D.不相师 耻:以……为耻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用了“比喻论证法”,强调思考的重要;《师说》用了“对比论证法”,强调从师的重要。
B.《劝学》开篇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实则是荀子借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之口来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C.荀子认为学习要“善假于物”,韩愈认为要“从师”,其实,“从师”也可说是“善假于物”的表现。
D.《劝学》选文“南方有鸟焉……”一段进一步深化“善假于物”的议论,提醒君子特别要对“所假之物”进行选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