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诚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论语》十二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A.年与时驰 驰:奔驰,跑 | B.意与日去 去:往、到 |
C.不逾矩 逾:越过 | D.逝者如斯夫 逝:消逝,消失 |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③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④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A.《诫子书》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噪”字,对比鲜明。 |
B.《诫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他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
C.孔子认为如果少年立志,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能知天命,六十能耳顺,活到七十岁,就可以随心所欲了,可见,生命长度决定了见识的深度。 |
D.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因为他淡泊名利,远离功名,潜心教育。 |
(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⑴非宁静无以致远
⑵险躁则不能治性
⑶意与日去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非学无以广才。
⑵淫慢则不能励精。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
B.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认为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正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
D.文章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选自***《卜算子·咏梅》)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陶后鲜有闻(_____)
(2)待到山花烂漫时(_____)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甲文用________ 、________衬托莲花的形象,乙文用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小题4】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借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 |
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
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昧。 |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益:増加 |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
C.不蔓不枝 枝:长枝节 |
D.平居与萧艾不殊 殊:不同 |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甲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乙文中表现兰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
【小题4】甲乙两文在写法和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瘗鹤铭》③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无不幸也。
(选自《渔洋山人文略》)
(注)①米家父子:米芾父子。②杪(miǎo):树梢。③《瘗(yì)鹤铭》:六朝摩崖石刻。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的地阅览、观赏。【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春和景明 (2)心旷神怡
(3)悉成明霞 (4)得踏危石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A.于潮汐汩没之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B.而或长烟一空 一食或尽粟一石 |
C.不以物喜 可以一战 |
D.悠然有遗世之想 水陆草木之花 |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
【小题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联想到甲文中的哪两句话?
【小题5】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却有所不同,请分别简述。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小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树林阴翳(yǔ) |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qíng) |
C.嗟夫!(cuō) | D.何哉?(zāi) |
(1)树林阴翳__________ (2)太守谓谁 ____________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__________ (4)微斯人___________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小题4】《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千古名篇,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现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 醒能述以文者 |
B.南极潇湘 初极狭 |
C.或异二者之为 渔人甚异之 |
D.而或长烟一空 上下一白 |
A.感极而悲者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B.而或长烟一空 或王命急宣 |
C.然则何时而乐耶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属予作文以记之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缥缈的景象。 |
B.“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做出了显著政绩的充分肯定。 |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
D.文中第③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④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二)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 天山共色 |
B.清流见底 回清倒影 |
C.夕日欲颓 士别三日 |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
C.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 |
D.实是欲界之仙都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是从仰视、俯瞰两种角度描写山之高、水之清。 |
C.“猿鸟乱鸣”通过描写山猿啼叫、林鸟相鸣,表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猿叫、鸟鸣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
D.本文描写景物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使景物充满生命活力,洋溢着欣喜之情。 |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小题3】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和 “ _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