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二)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五交辉   天山共
B.流见底   回倒影
C.夕欲颓   士别三
D.夕日颓   实是界之仙都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未复有能其奇者    念无为乐者
B.未复有能与其奇    念无与为乐
C.康乐以来 非亭午夜分
D.实是欲界仙都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是从仰视、俯瞰两种角度描写山之高、水之清。
C.“猿鸟乱鸣”通过描写山猿啼叫、林鸟相鸣,表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猿叫、鸟鸣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本文描写景物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使景物充满生命活力,洋溢着欣喜之情。
【小题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4 04:45: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选贤能   
(2)不独其亲
(3)男有分,女有
(4)及郡下,太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真无马邪?
B.①大道行也 ②莲出淤泥而不染
C.①讲信睦 ②简桃核狭者为之
D.①怒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小题4】理解文义,用原文词语填空。
(1)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之行也》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桃花源记》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吉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调语。
(1)余一小舟
(2)数友出东直
(3)波色
(4)然徒步则汗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湖中得更有此人 二石兽并沉
B.余强饮三大白城居者未之知也
C.局促一室内   如倩女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未百步返     饮少醉,而年又最高
【小题3】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晶 晶 然 如 镜 之 新 开 而 冷 光 之 乍 出 于 匣 也
【小题4】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小题5】甲文张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而独往湖心亭看雪,体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情趣;乙文一句“惟此官也”句中的“惟”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心世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①_________,_______。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②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在原文空格处填写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有亭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________)
②山肴野(_______)
【小题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同类题5

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回答各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____   (2)潭中鱼百许头:_______________
(3)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   (4)而从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题3】文中第①至第④段依次写了发现小潭、_________、______和潭边气氛。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示了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的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高兴愉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