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B.门庭若市欲信大义于天下愿为市鞍马 |
C.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 |
D.何以战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皆以美于徐公 |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反映了乡人的目光短浅,同时也反衬了曹刿的爱国精神。 |
B.甲文中曹刿经过与庄公的一番对话,知道庄公忠实于自己的下属,凭借这点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
C.乙文中邹忌采用设喻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 |
D.甲乙两文都是臣子提出正确的意见,统治者虚心纳谏而成功,二者虽然方法不同,但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
甲文: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桡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à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③曲桡:桡,念
á
.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④说:念
ì,劝说,说服。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⑥卜:念
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①门庭若市: ________
②面刺: ________
③不相说: ________
④走: 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②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小题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________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
【小题5】甲乙两文中齐威王的故事,蕴含着什么道理?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资治通鉴》节选
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啮 | B.病 |
C.毒 | D.卒 |
A.黑质而白章/驰然而卧 | B.得而腊之/恂恂而起 |
C.永州之野产异蛇/得而腊之 | D.悍吏之来吾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小题4】试分析(甲)(乙)两文共有的精神内涵
【小题5】写完《捕蛇者说》的柳宗元,如果读到乙文会怎么想?试用你自己的话来加以表达
(甲)《诫子书》
诸葛亮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吕氏春秋》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禨(jī):迷信鬼神和灾祥。【小题1】下列对句中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振奋 |
B.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修养 |
C.孙叔敖疾 疾:疾病 |
D.王数封我矣 数:多次(或屡次) |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A.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
B.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
C.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
D.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
A.《诫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他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
B.《诫子书》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勉励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燥。 |
C."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不受;他教导儿子,让儿子接受利地。 |
D.乙文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远见,做人不可贪心不足,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夫君子之行____
(2)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
(3)年与时驰____
(4)悲守穷庐____
(5)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小题3】用斜线(/)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非 淡 泊 无 以 明 志
【小题4】阅读本文往往能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本文中获得的一条启示。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成王封①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②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③,守④之以恭⑤者,荣⑥;土地广大,守之以俭⑦者,安;禄位尊盛⑧,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⑨,守之以愚⑩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⑪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⑫欤?”
(《周公诫子》)
(注)①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②相:辅佐。③宽裕:宽大,宽容。④守:保持。⑤恭:肃敬,谦逊有礼。⑥荣:荣华显贵。⑦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⑧尊盛:位高势盛。⑨聪明:指明察事理;睿智:聪慧,明智。⑩愚:愚拙,不巧伪。⑪由:奉行,遵从。⑫慎:谨慎,慎重。【小题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处)
然 一 沐 三 握 发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险躁则不能治性
(2)遂成枯落
(3)吾闻,德行宽裕
(4)子无以鲁国骄士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小题4】诸葛亮认为立德原则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小题5】这两篇短文都是父亲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各不相同。其告诫的中心内容分别是什么?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①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②。”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 ①知州:官职名称②取困:自取尴尬【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淫慢则不能励精 (2)年与时驰
(3)或对语问其故 (4)狐是日即去
【小题2】用“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 公 爱 民 乃 图 好 名 不 取 钱 乃 畏 后 患 耳 故 我 亦 不 避 公。
【小题3】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小题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
B.非学无以广才(广大的才能) |
C.淫慢则不能励精(振奋精神) |
D.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
A.淫慢则不能励精/思而不学则殆 |
B.静以修身/以刀劈狼首 |
C.夫君子之行/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
D.夫学须静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A.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信,表现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 |
B.“静以修身”强调了安静的环境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
C.“学须静也”表明只有心无旁骛,潜心专一,才能深入思考,精研学问。 |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静”的重要性。 |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公输》)
【小题1】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小题2】词语理解。
(1)解释下面划线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 ②公问其故()
③望其旗靡() ④公输盘诎()
(2)请选出划线字与例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A.克己奉公B.克敌制胜____
②例句:以牒为械A.为民请命B.下不为例____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虽杀臣,不能绝也。
【小题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下面加点字调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B.万钟于我何加焉因使唐雎使于秦 |
C.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D.生,亦我所欲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
【小题3】第①段画线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 (用原文的话回答)
【小题4】第②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 ”比“ ”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 ”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