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修:培养 |
C.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故:因此 |
D.是谓大同 大同:大家一样 |
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B.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
C.是故谋闭而不兴 | D.故外户而不闭 |
A.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
B.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
C.“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
D.“故人不独亲其……不必为己”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
A.《桃花源记》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
B.《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前者侧重于叙述和描写,后者侧重于议论。 |
C.兼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兼葭》)诗句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而缠绵悱侧的思想感情。 |
D.“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一唱一和、相亲相爱的睢鸠鸟来起兴,引出女主人公的一片情思。 |
(甲)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事毕,出游于观②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③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于其子,使老有所终,杜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①蜡(zhà):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②观(guān):官门外两旁的楼台。③言偃:子游,孔子的学生。④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不独亲其亲:
(2)女有归: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小题3】阅读乙文,说一说孔子“大同社会”的理想,来由是什么?
【小题4】下列对乙文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句话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德心,为人们多做好事。 |
C.“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 |
D.“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斗争。 |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小题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 旨:主旨 |
B.虽有至道 至:最好的 |
C.然后能自反也 反:反思 |
D.教学相长也 长:推动,促进 |
A.弗学,不知其善也 | B.教然后知困 |
C.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D.其此之谓乎 |
A.从“嘉肴”“至道”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
B.选文第一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 |
C.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
D.选文告诉我们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学是主要的。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选贤与能(_______)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
③男有分(_______)
④故外户而不闭(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
②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小题3】孟子在描述他的理想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在本文中表达的思想一致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
【小题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看》)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稿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 ③暴:通“曝”,晒干。 ④参:通“叁”,多次。【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旨也 (2)然后能自强也
(3)学不可以已 (4)故木受绳则直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輮使之然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 | B.不知其善也 则知明而行五过矣。 |
C.虽有嘉肴 虽有稿暴 | D.学而不思则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小题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观点“_______________”,然后举例进行论证。
【小题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②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③不食,非醴泉④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⑤!’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释)①相梁:在梁国做宰相。②国:国都。③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果实。④醴泉:甘泉,甜美的泉水。⑤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安知鱼之乐(_______) (2)请循其本(________)
(3)或谓惠子曰(_______) (4)非练实不食(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 B.子之不知鱼之乐 |
C.大道之行也 | D.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小题4】庄子所讲的故事含有深意,其中“腐鼠”指什么?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庄子怎样的性格?
(一)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二)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小题1】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谋报浑沌之德 德:恩,恩情 |
B.人皆有七窍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
C.犹疾视而盛气 疾视:很快地看 |
D.已无变矣 无变:没有反应了 |
A.浑沌待之甚善 译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 |
B.尝试凿之 译文:(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 |
C.方虛骄而恃气 译文:正虛狂骄傲又充满一股血气。 |
D.犹应向影 译文: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而有所反应。 |
A.“倏”“忽”都是转眼之间的意思,庄子用这两个字来做神的名字,意在说明二神做事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
B.《浑沌之死》认为无为是自然的本性,若被加上智巧机智等小聪明,本性将遭到破坏而死亡。 |
C.《呆若木鸡》意在提醒人们,特别是君王: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怒自威;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 |
D.《呆若木鸡》在写法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述、有想象……不蔓不枝,典雅古朴的语言,使寓言故事意境幽远。 |
A.《北冥有鱼》选自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的《逍遥游》,《逍遥游》的中心思想是: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 |
B.“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运用丰富的想象,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 |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和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
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句话是庄子愉悦心境体现。 |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逍遥游》)
【小题1】请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1)欲颓(________)
(2)与其奇者(________)
(3)徙于南冥(________)
(4)抟扶摇(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五色交辉(________)
(2)晓雾将歇(________)
(3)垂天之云(________)
(4)志怪者也(________)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小题4】庄子和陶弘景都是道教思想家,庄子注重内心的逍遥自由,而陶弘景渴求的是精神上的超脱。甲文作者借山川之美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追求呢?乙文鲲鹏这个形象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