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   于:介词,从。
B.醉翁意不在酒   之:结构助词,的。
C.杂然前陈者    而:介词,表承接。
D.属余作文记之。  以:连词,来
【小题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先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和醉翁亭。写景的顺序是由远及近。
B.第二段描写的景象是山间朝暮及四季景色的变化。写景时以时间为序,抒发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热爱。
C.第三段一共为我们展现了三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依次为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
D.本文语言上以散句为主,也使用了一些对句,如“朝而往,暮而归”,“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
B.本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游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核心句,醉翁之醉,不仅因太守酒量浅,更有沉醉于山水美,滁人和,吏政清等多种含义。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是欧阳修的自夸语,意为表现自己的政绩突出,发泄对朝廷的不满之情。
当前题号:1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题1】选出与例句中“之”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山川之美
A.亲戚畔之B.汝之不惠C.已而之细柳军D.行天下之大道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俱备(_______) 晓雾将(________)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小题4】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 文中哪个字统领全文?描绘了山川的哪些美景?
【小题5】有人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人认为流露了作者闲适归隐之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当前题号:2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夕阳颓   实是界之仙都
B.梅溪西   宋君令人问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C.自康乐来 盖诱敌(《狼》)
D.未复有能与奇者   间千二百里(《三峡》)
【小题2】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和“五色交辉”中的“辉”一致的是(    )
A.深溪蓄B.尔安敢吾射(<卖油翁》)
C.不(《爱莲说》)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
(l)晓雾将歇,猿乌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小题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夏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5】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作用?
当前题号:3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

(《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焉____
(2)牺牲玉帛____
(3)公令疏军而之____
(4)信,民之所庇也____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
【小题3】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①______”和鲁庄公的“②______”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小题4】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①______,乙文写的是②______。
【小题5】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①______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②______”这一句。
当前题号:4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C)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望其旗/所向披 逐齐师/至承天寺
B.齐伐我/三人行必有我   衣食所/而死于乐也
C.花君子者/无丝竹乱耳   公战/晓雾
D.不能察/乘奔御风 入见/去后
【小题2】翻译文中三处划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信任神灵。
理解:这句话表明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希望于神灵。
B.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翻译: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
理解:曹刿因为担心敌人的伏兵,所以在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时阻止了他。
C.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翻译:曹刿向下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追击了。”
理解: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善于把握追击的时机。
【小题3】“民为贵,社稷次之”是孟子的一句名言,孟子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联系上文,结合链接材料,说一说鲁庄公、汉高祖、越王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链接材料一)

(沛公)①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②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链接材料二)

越王苦会稽之耻,身不安枕席,口不甘③ 厚味,目不视靡曼 ④ ,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⑤ 。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⑥ ,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⑦ 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⑧ 天下之衷。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⑨ ,此孤之大愿也。”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克吴师,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⑩ 吴相,残吴二年而霸。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
①沛公:指刘邦。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 256 年冬月二十四前 195 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②飨(xiǎnɡ):用酒食招待客人,泛指请人受用。③甘:吃、尝。④靡曼:指细理弱肌的美色女子。⑤干肺:肺气枯竭,比喻力气用尽。 ⑥袭:衣外加衣。⑦渍病:传染病。⑧徼(jiǎo):在此读 yāo,求、求取。⑨偾(fèn):僵死。 ⑩戮:侮辱。
当前题号:5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判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又何焉(______)   (2)小信未(______)   (3)遂齐师(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详写了曹刿战前论得“民心”之重要,战时注意蓄士气、断战机以及战后论取胜之道。
B.文章描写曹刿的“请见”“问战”“请从”等简短言行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精明干练。
C.文章以曹刿与“乡人”作对比,突出了曹刿抗敌御辱的责任感和保卫国家的政治热忱。
D.文章批判了鲁庄公资质平庸,政治见识鄙陋,军事才能欠缺,可谓完全持讽刺的态度。
当前题号:6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死亦我所   (2)患有所不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小题3】简要说说选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当前题号:7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有所不辟也(担心)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C.尔而与之(踩踏)
D.是亦不可以乎(停止)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人皆有B.得则生
C.呼尔而与D.行道人弗受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运用对比论证,将鱼与熊掌进行正反对比,提出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B.“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C.文章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D.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文段的主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当前题号:8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文言文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尔而与之(_________)
(2)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________)
(3)公孙仪相鲁而鱼(_______)
(4)弟子谏曰(________)
【小题2】翻译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小题3】请简要分析“鱼”在两个文段中的作用。
【小题4】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当前题号:9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小题1】不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B.以头地尔 抢:碰,撞
C.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
D.长跪而之曰 谢:感谢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专诸刺王僚也 汝心固,固不可彻
B.仓鹰击殿上 不义而富且贵,我如浮云
C.臣而将四矣 呼尔而
D.而安陵五十里之地存者 光先帝遗德
【小题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战国策》。文章记叙了唐雎为维护安陵国尊严进行外交抗争的故事。
B.选文第①段中,秦王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
C.选文主要通过对唐雎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塑造他不屈不挠、大智大勇的形象
D.选文句式丰富多彩,有长有短,有整有散,富有表现力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