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以下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晓雾将 (2)未复有能其奇者
(3)怀民亦未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小题3】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和 “ _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1 05:45: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古文阅读)《三峡》对比阅读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洄,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沿溯阻绝
(2)不以
(3)黄牛山
(4)望见此物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峡七百里中   非亭午夜分
B.巘多生怪柏 既人迹所
C.乘奔御风 途迳信宿
D.渔者歌曰 三朝三暮,黄牛如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色如人负刀牵牛。
【小题4】(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___________(特点);(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_____________(特点)。这在写法上都属于_______描写。(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回答小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⑦办,具备。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互相轩邈   (2)窥谷忘
(3)蝉吟鹤   (4)岂语哉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小题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分别找出语句并简要分析。
【小题4】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至其家 延:邀请
C.不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之 志:记住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远近   徐公不若君美也
B.见渔人,大惊 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今宫室之美为之
D.太守即遣人随往    如土石何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同类题4

比较阅读两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绝,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
无与为乐者
竹柏影也
⑶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小题2】对两选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写于1083年,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B.乙文作者吴均,是南朝梁文学家。文章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C.两选文都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委婉地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情感志向。
D.两选文用词精练,语言精粹,写景精妙,是古典山水游记的上乘佳作。
【小题3】简述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这一比喻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小题4】乙文是书信体,全文感情舒缓,几乎没有起伏。甲文作者则感情丰富,富有起伏变化,请结合行文思路,加以简析。
【小题5】乙文的“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是指追求名利和治理国家大事的人。那么,甲文的“闲人”又是指什么样的人呢?请简要评析。

同类题5

阅读《小石潭记》,然后完成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以下各组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夫能不游堕事②其境过清
B.①水尤洌②以其境过
C.①潭西南望②乃记之
D.①坻,为屿,②山峦晴雪所洗
【小题2】(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水尤清()(2)悄怆幽()
(3)佁然不动()(4)而从者()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题4】理解填空。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     ”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  ”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③动静结合。如写鱼:“ ”是静,“俶尔远逝”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   ,实为写   ,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为了发展旅游事业。
【小题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