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诽谤于朝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

(乙)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说苑》)

(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小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前肢。附,同“跗(fū)”,脚背。⑤务:一心,一定。
【小题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于是入朝威王______
②臣知不如徐公美______
③宫妇左右莫不王______
④今齐地方千里______
⑤不顾其后之有也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②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
【小题3】请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或提炼出一个成语。
【小题4】请比较邹忌和少孺子进谏的相同点。
①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________________ 
②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1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

(沈周《记雪月之观》节选)

注解:①冱(hù):寒冷凝结。②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③呀(xiā):张大了口。④眄(miǎn):斜着眼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与余舟一(小草)B.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客居)
C.添衣起(于是)D.凭栏楯上(因此)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金陵人/夜月出B.上下白/而或长烟
C.余强饮三大白别/仰茫然D.湖中得更有此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小题3】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湖中人/鸟声俱绝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至十日/犹故在也D.月/映清波间
【小题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5】甲乙两文画线句子分别采用什么手法描绘雪景?雪景各具怎样的特点?
当前题号:2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文言文阅读

(甲文)答谢中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蜂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晓雾将
②未复有能其奇者
③积水空明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和“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
(4)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的语句中。
当前题号:3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相与步于中庭   (2)无与为乐者
(3)午、未、申三时 (4)其实湖光染翠之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小题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小题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当前题号:4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相与于中庭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轼武卫营
全其城
【小题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小题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小题4】(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的什么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当前题号:5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愚公移山》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
A.不若(zēnɡ)B.之不惠(rǔ)C.无穷也(kuì)D.以应(wú)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①笑而之曰(______)
②愚公长曰(______)
③汝之不(______)
残年余力(______)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小题4】选文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塑造人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智叟是什么样的人?
当前题号:6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木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土石何   未复有能与奇者(《答谢中书书》)
B.面山居   笑止之(《愚 公移山》)
C.且置土石   始一反(《愚 公移山》
D.操蛇之神闻   已而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小题2】翻译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小题3】《愚公移山》中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当前题号:7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课内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其筋骨 ②曾其所不能 ③法家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1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练,为下文的论证奠定了事实基础。
B.文章第2段,从反面到正面,从国家到个人,来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晰。
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当前题号:8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傅说于版筑之间
空乏其身
③法家
④而后
则无敌国外患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3)本文讲的是  的问题。
(4)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当前题号:9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甲)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①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治国安民》

(注释)①炀(yánɡ)帝:杨广,隋朝的皇帝。②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③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人恒,然后能改(犯错误)B.征求无(已经)
C.入则无法家士(同“弼”,辅弼)D.百姓不(忍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不同一项是(    )
A.孙叔敖举海  百里奚举B.所动心忍性 刀劈狼首
C.必先苦心志  饿体肤D.学不思则罔 死于安乐也
【小题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第①段从国家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第②段从个人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
B.甲文中第②段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
C.甲乙两文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
D.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当前题号:10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