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 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 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小题1】下列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父利其然也 |
B.怒而飞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
C.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能以径寸之木 |
D.彼且奚适也 且父未尝语我也 |
①怒而飞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③志怪者也 ④此亦飞之至也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此小大之辩也。
【小题4】结合文段简要分析鹏和斥鴳的形象。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①。使子路问之曰②:“子之哭也,壹③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④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⑤政。”夫子曰:“小子识⑥之焉,苛政猛于虎也!”
(注)①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②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③壹:的确,确实。④舅:丈夫的父亲。⑤苛:苛刻,暴虐。⑥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识(zhi):同“志”,记住。【小题1】下列对两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世上没有千里马是因为没有伯乐,表达了对春秋时期相马高手伯乐的怀念之情。 |
B.(甲)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
C.(乙)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 |
D.(乙)运用了对话描写。 |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苛政猛于虎也!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注释)①染:熏陶,沾染。②与:赞许。③狎:亲昵,亲近。【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未尝不叹息痛恨
(3)愿陛下亲之信之
(4)不私于物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小题3】(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________”,(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小题4】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父命之 (2)富贵不能淫
(3)丈夫之冠 (4)往之女家
【小题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小题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景春的问题,而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公孙衍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 |
B.“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句话与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一个意思。 |
C.孟子的这番话,不仅批驳了景春的错误,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为世人立下了一个立身行事的楷模,有相当的醒世作用。 |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塑造了中华民族对仁义道德坚守的优良精神品格。 |
(材料一)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七》,有删改)
(材料二)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良久,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节选自《礼记·檀弓》)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富贵不能淫》)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①岂不诚大丈夫哉
②父命之
③必敬必戒
④往之女家
⑤富贵不能淫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孟子•尽心上》中写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国文化中“儒道互补”的体现,与选文中哪句原话表达的意蕴相通?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两千多年来成为无数中华儿女对崇高人格的追求。请你从中任选一个角度,举例来说说你对大丈夫内涵的理解。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小题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举于市: (2)曾益其所不能:
(3)病虽愈: (4)四夷俱服:
【小题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小题3】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
B.乙文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两篇文章的观点是一致的。 |
D.甲文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七里之郭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必先苦其心志
【小题2】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 B.曾益/其所不能 |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D.入/则无法家/拂士 |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4】这两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处世为人、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①劳其筋骨 ②曾益其所不能 ③法家拂士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1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练,为下文的论证奠定了事实基础。 |
B.文章第2段,从反面到正面,从国家到个人,来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晰。 |
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
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丙)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A.管夷吾举于士 举: | B.行拂乱其所为 拂: |
C.亲戚畔之 畔: | D.贫贱不能移 移: |
A.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其如土石何? |
B.环而攻之而不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
D.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已而之细柳军 |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小题4】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孟子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名言。 |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
D.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②空乏其身
③法家拂士
④而后作
⑤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3)本文讲的是 和 的问题。
(4)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