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磁性、磁体、磁极
- 扬声器和耳机的构造和原理
-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电流方向有关
- 直流电动机的原理
- 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
- 电磁感应
- 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规律
- 发电机的构造和原理
- 交流电
- 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
- 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
- 电与磁发展的历程
- 电磁铁的其他应用
- 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
- 磁化
-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 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判断方法
- 磁场
- 磁感线及其特点
- 地磁场
- 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 安培定则
- + 探究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的实验
- 电磁铁的构造和原理
-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 半导体和超导体及其应用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1901 年,挪威人伯克兰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发射器,首开电磁炮先河。为了认识电磁炮的一些特性,小柯制作了一个电磁炮模型,其原理如下图。螺线管通电后,铁制撞针迅速前移,推动炮弹射出炮管。

(1)小柯要改变电磁炮中螺线管磁场方向,下列方法可行的是_____ (选填字母)
(2)炮弹的动能影响它的威力。直接测量动能小柯遇到困难,所以,他通过测量同一炮弹的射程(炮弹出射点离落地点间的水平距离) 来间接比较。此研究方法称为_____ ,请举出一个所用方法相同的实验_____ 。
(3)小柯测得的一项实验数据(取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如下表
小柯得出了“当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撞针质量为 0.3 克时电磁炮的射程最远”的结论。小妍觉得这个结论还不可靠,她该如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请你帮她写出实验操作方法:_____

(1)小柯要改变电磁炮中螺线管磁场方向,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增加螺线管的线圈匝数 |
B.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
C.增大通过螺线管的电流 |
(3)小柯测得的一项实验数据(取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如下表
实验次数 | 第 1 次 | 第 2 次 | 第 3 次 | 第 4 次 | 第 5 次 |
撞针质量(克) | 0.1 | 0.2 | 0.3 | 0.4 | 0.5 |
射 程(米) | 0.48 | 0.54 | 0.81 | 0.46 | 0.41 |
小柯得出了“当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撞针质量为 0.3 克时电磁炮的射程最远”的结论。小妍觉得这个结论还不可靠,她该如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请你帮她写出实验操作方法:
如图,是小葛同学设计的“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实验电路图。

(1)要改变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大小,可通过_____来实现;要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观察_____来确定。
(2)表是该同学所做实验的记录:
①比较实验表格中的1、2、3(或4、5、6)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
②比较实验中的(1和4或2和5或3和6),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
(3)在与同学们交流讨论时,另一组的一个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当线圈中的电流和匝数一定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会不会还与线圈内的铁芯大小有关?”
①你对此猜想是:_____;
②现有大小不同的两根铁芯,利用本题电路说出你验证猜想的方法:_____。

(1)要改变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大小,可通过_____来实现;要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观察_____来确定。
(2)表是该同学所做实验的记录:
电磁铁(线圈) | 50匝 | 100匝 | ||||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电流/A | 0.8 | 1.2 | 1.5 | 0.8 | 1.2 | 1.5 |
吸引铁钉的最多数目/枚 | 5 | 8 | 10 | 7 | 11 | 14 |
①比较实验表格中的1、2、3(或4、5、6)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
②比较实验中的(1和4或2和5或3和6),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
(3)在与同学们交流讨论时,另一组的一个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当线圈中的电流和匝数一定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会不会还与线圈内的铁芯大小有关?”
①你对此猜想是:_____;
②现有大小不同的两根铁芯,利用本题电路说出你验证猜想的方法:_____。
小波小组在探究“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电路,并设计了实验结果记录表。

(1)根据他们的实验结果记录表,可知该小组是在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与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2)实验中,他们将开关S从l换到2上时,调节变阻器的滑片P,再次观察电流表示数及吸引的小铁钉数目,此时调节滑动变阻器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线圈接线点 | 接线柱1 | 接线柱2 | ||||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电流(安) | 0.8 | 1.2 | 1.5 | 0.8 | 1.2 | 1.5 |
吸引小铁钉枚数 | | | | | | |

(1)根据他们的实验结果记录表,可知该小组是在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与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2)实验中,他们将开关S从l换到2上时,调节变阻器的滑片P,再次观察电流表示数及吸引的小铁钉数目,此时调节滑动变阻器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为通电螺线管磁场强弱演示仪的示意图。

(1)当指针指示的数值增大时,表示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增强,则螺线管A端为 极。
(2)为了验证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与线圈匝数有关,应将开关S从a点换到b点,并调节变阻器的滑片向 滑动,使电流表的示数不变的原因是 。

(1)当指针指示的数值增大时,表示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增强,则螺线管A端为 极。
(2)为了验证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与线圈匝数有关,应将开关S从a点换到b点,并调节变阻器的滑片向 滑动,使电流表的示数不变的原因是 。
如图,B是悬挂在弹簧下端的磁铁, A是螺线管的铁芯,S是单刀双掷开关,如图所示,为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通电螺线管对条形磁铁的斥力变大,则电源和变阻器接人电路的方式可以是()


A.G接F,E接B,D接H |
B.G接F,E接A,D接H |
C.G接E,F接B,D接H |
D.G接E,F接A,D接H |
(8分)如图是小明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因素”的装置图,它是由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带铁芯的螺线管和自制的针式刻度板组成。通过观察指针B偏转角度的大小来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在指针下方固定一物体A,当用导线a与接线柱2相连,闭合开关后,指针B发生偏转。

(1)指针下方的物体A应由(_____)材料制成;
(2)当开关闭合后,电磁铁左端应为磁极的_______________极;
(3)实验发现:①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滑动时,指针B偏转的角度将会______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②保持滑片P位置不变,当导线a由接线柱2改为与接线柱1相连,闭合开关后,可发现指针B偏转的角度将会_______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4)经过对电磁铁研究,可得出结论是:当线圈匝数一定时,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磁性__________;当通过电磁铁电流一定时,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磁性越__________________。
(5)当铁芯向右抽出时,指针B偏转角度将_________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1)指针下方的物体A应由(_____)材料制成;
|
(2)当开关闭合后,电磁铁左端应为磁极的_______________极;
(3)实验发现:①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滑动时,指针B偏转的角度将会______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②保持滑片P位置不变,当导线a由接线柱2改为与接线柱1相连,闭合开关后,可发现指针B偏转的角度将会_______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4)经过对电磁铁研究,可得出结论是:当线圈匝数一定时,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磁性__________;当通过电磁铁电流一定时,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磁性越__________________。
(5)当铁芯向右抽出时,指针B偏转角度将_________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如图所示的探究实验装置中不能完成探究内容的是( )
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A.![]() 探究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 |
B.![]() 探究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
C.![]() 探究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
D.![]() |
自动报警器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在水银温度计的上方封入一段金属丝,当温度达到金属丝下端所指示的温度时,红色报警灯亮,平时绿灯亮.请根据以上要求,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工作电路部分的连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磁感线是真实存在的,磁场由无数条磁感线组成 |
B.在地磁场作用下能自由转动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北方 |
C.要使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减弱,应该在螺线管中插入铁芯 |
D.奥斯特实验表明,铜导线可以被磁化 |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电磁铁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A是电磁铁,B是弹簧,C是铁块。图示中的弹簧长度为15cm。a、b两接线柱之间的线圈匝数是1500匝,a、c两接线柱之间的线圈匝数是2500匝。其实验数据己记录在表中通过分

析第3、4次实验数据,你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析第3、4次实验数据,你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数 | 电流/A | 所用接线柱 | 弹簧长度/cm |
1 | 1 | a、b | 16 |
2 | 1.5 | a、b | 17 |
3 | 2 | a、b | 17.8 |
4 | 2 | a、c | 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