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 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 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 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 +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二氧化碳的用途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在学习碱的性质时,为了验证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老师做了下面两个实验。

实验一:如图甲,将一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观察试管中的液面变化情况。实验二:如图乙,向两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同样规格的瓶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振荡后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 U 形管(装有红墨水)两端液面的变化情况。请问:
(1)实验二中若观察到 U 形管左端的液面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则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2)与实验一相比,同学们认为实验二更合理,因为它能排除_____对实验的干扰。
(3)请写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实验一:如图甲,将一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观察试管中的液面变化情况。实验二:如图乙,向两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同样规格的瓶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振荡后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 U 形管(装有红墨水)两端液面的变化情况。请问:
(1)实验二中若观察到 U 形管左端的液面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则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2)与实验一相比,同学们认为实验二更合理,因为它能排除_____对实验的干扰。
(3)请写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仅吸收水分,还会与二氧化碳反应。有一瓶因保存不当而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为测定其成分,称取10g样品,向其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只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且二氧化碳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
(3)计算稀盐酸和样品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

(1)写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
(3)计算稀盐酸和样品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K1、K2均已关闭。
(1)连接仪器后检验装置气密性。
(2)实验1:制取
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实验2:
①II中操作是:从_______(填“左”或“右”)侧导管通入混合气体。
②I中加入NaOH溶液液面高于左侧导管口的目的是_______。
③若要释放
,则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
实验装置 | (实验1)制取O2 | (实验2)分离O2和CO2 |
![]() | I.广口瓶中放入少量![]() II.打开K2,从长颈漏斗加入 ![]() | I.打开K1、K2,从长颈漏斗加入足量NaOH溶液至瓶中液面高于左侧导管口且低于小试管口 II.… |
(1)连接仪器后检验装置气密性。
(2)实验1:制取

(3)实验2:
①II中操作是:从_______(填“左”或“右”)侧导管通入混合气体。
②I中加入NaOH溶液液面高于左侧导管口的目的是_______。
③若要释放

气体X可能是O2、CO2中的一种或两种。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忽略气体的溶解,试剂足量且反应充分)。

(1)若观察到B中始终未变浑浊,最终有100 ml液体进入C,则气体X的成分是___(填化学式)。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气体X中只含有O2,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若观察到B中始终未变浑浊,最终有100 ml液体进入C,则气体X的成分是___(填化学式)。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气体X中只含有O2,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探究CO2与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小科进行实验探究。
(1)实验一:小科取一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加入一定量的水,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小科另取一相同的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向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记录实验现象。
①小科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 。
②实验中,小科采用两只矿泉水瓶做对比实验的目的是 ________。
(2)实验二:小科将CO2持续通入一定质量分数一定量的NaOH 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定反应过程中温度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图中AB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 。
(1)实验一:小科取一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加入一定量的水,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小科另取一相同的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向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记录实验现象。
①小科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 。
②实验中,小科采用两只矿泉水瓶做对比实验的目的是 ________。
(2)实验二:小科将CO2持续通入一定质量分数一定量的NaOH 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定反应过程中温度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图中AB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 。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①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 | B.②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C.③说明不同的物体着火点不同 | D.④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试液染成的紫色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


A.①变红,③不变红 | B.④变红,③不变红 |
C.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 D.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
常温下,下列各组物质中,X既能与Y反应又能与Z反应的是( )
| X | Y | Z |
① | CO2 | Ca(OH)2溶液 | H2O |
② | H2 | Cl2 | CuO |
③ | Ba(NO3)2溶液 | 稀硫酸 | Na2CO3溶液 |
④ | Fe2O3 | CO | 稀硫酸 |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