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性质
用途
A
氢氧化钠呈碱性
改良酸性土壤
B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干燥氧气
C
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反应
制取氢气
D
氢氧化钙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吸收二氧化碳
 
A.AB.BC.CD.D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超氧化钾(KO2)是一种黄色固体,它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在潜水艇中用它作制氧剂,供人们呼吸之用。化学方程式为:4KO2+2CO2=2K2CO3+3O2。某学生为了验证这一实验,设计出如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已知 KO2也能与水分反应,无水硫酸铜遇水分变蓝,碳酸钾为白色固体)。

(1)A 是制取 CO2的装置,应从下图 1~3 中选择_____ 

(2)B 装置的作用是_____ 。
(3)表明 D 中超氧化钾样品接近反应完毕时的现象是_____。
(4)在 A 中有 10.0 克碳酸钙与足量盐酸完全反应后,如果生成的 CO2全部被超氧化钾吸收,理论上 D 装置质量应减少 0.4 克,但实验上在实验后称量 D 装置,发现反应后其质量的变化量明显与理论值不符,可能原因可能是_____ 。(填序号)。
A.生成的 CO2部分残留在 A、B、C 装置里未被 D 装置完全吸收
B.装置后面的水蒸气进入被超氧化钾吸收
C.超氧化钾不足量
D.装置 B 中反应生成的 CO2也被 D 装置吸收
当前题号:2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除生成水外,是否有过氧化氢生成呢?带着疑问,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一定条件下,氢气在空气中燃烧除生成水,还有过氧化氢生成。
该小组做出这种猜想的理由是:______。
(查阅资料)①过氧化氢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②......
(实验探究)研究小组根据查阅的资料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他们首先在A、B、C三个试管中分别加入1毫升酸性KMnO4溶液。接着点燃氢气并收集燃烧产物,观察现象并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序号
实验现象
实验A
不褪色
实验B
褪色
实验C
不褪色
 
根据以上实验分析:

(1)氢气燃烧时,烧杯外冰毛巾的主要作用是______(填序号)。
①有利于降低烧杯的温度,防止烧杯破裂
②有利于降低燃烧产生的气体的温度,有助于气体的液化
③创设低温环境,使部分氢气燃烧产生一定量的过氧化氢
(2)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到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氢所需要的条件是______。
(3)除了氢气之外,还有很多物质也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质,请再举出一个例子(通过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当前题号:3 | 题型:None | 难度:0.99
某学生用混有石灰石的锌粒跟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在这种情况下,制得的氢气里混有少量的CO2、HCl气体,除去它们可将混合气体通过NaOH溶液。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1)产生H2:___
(2)产生CO2:_____
(3)除去CO2:____   
(4)除去HCl:_______
当前题号:4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但是性质和用途差异很大。下列关于金刚石和石墨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金刚石和石墨是同种物质B.金刚石和石墨的导电性不同
C.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的排列不同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甲、乙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Na2CO3和NaCl混合物中Na2CO3含量测定”的实验:
甲的方法是:利用图1实验装置,将一定质量的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测定反应后生成CO2的体积,经换算计算出样品中Na2CO3的质量。
①为了准确测量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应在___开始用量筒收集气体。
A实验开始时
B有连续气泡产生时
C先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熄灭后
②如果读数时,量筒中的液面高于水槽中的液面,测出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将___
A 偏大  B偏小  C不影响
(2)乙的方法是:取10克样品,加水溶解后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反应过程中不断搅拌并及时测量滴入盐酸质量与相应溶液的pH,获得数据如图。结合图2中数据,则样品中Na2CO3的含量为___________。
当前题号:6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
“对比实验”是科学学习中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某科学学习小组在实验室做了如图所示的对比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实验A,可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2)实验B能证明发生反应的证据是________。
当前题号:7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胶头滴管内有某液体X,集气瓶内为某物质Y,现捏胶头将X挤入集气瓶内,能使气球变大的是()

 




X
稀硫酸

石灰水
稀盐酸
Y
Zn

干冰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小强同学前往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他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对样品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取用8 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 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请计算:
序号
加入稀盐酸质量(g)
剩余固体质量(g)
第1次
10
5.5
第2次
10
m
第3次
10
1.2
第4次
10
1.2
 
(1)8 g的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多少克? _________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___________
(3)上表中m的数值应为多少? _________________
(4)要得到280 kg的CaO,需要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多少千克? ___________
当前题号:9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
两化学兴趣小组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假定:石灰石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且为了反应充分,尽可能的将石灰石粉碎)。不同的小组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但是他们都成功的测定了所取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第一组)
(1)称取mg样品放入烧杯;
(2)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时,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剩余质量为ng;
(3)根据剩余固体的质量求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用m、n的代数式表示)
(第二组)
(1)称取6 g样品:按规范操作,用托盘天平称取6 g样品时,若指针略向左偏转,要使指针居中的恰当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把称取好的样品放入烧杯中(烧杯质量为10 g)。
(2)将50 g稀盐酸分5次加入,每次加入稀盐酸后,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然后对烧杯(包括溶液和残余固体)进行了称量,记录如下表: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稀盐酸的总质量(g)
10
20
30
40
50
烧杯和药品总质量(g)
25.56
35.12
44.68
54.24
64.24
 
(3)分析数据:
求①样品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g。
②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请写出计算过程,并按意计算题的正确格式答题)
③该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答题要求同上)
④最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10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