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熔化与熔化现象
- 凝固与凝固现象
- 熔点和凝固点
- 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 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
- 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 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 沸腾及沸腾条件
-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 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 蒸发及其现象
-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 液化及液化现象
- 液化方法及其应用
-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 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 +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 水的三态变化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科研人员发现,将一种合金液添加到两金属块之间,合金液固化后能把金属块连接起来,从而实现常温焊接.这种合金液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下列现象相同的是()
A.初春,薄雾缥缈 |
B.盛夏,夜深露重 |
C.深秋,天降浓霜 |
D.寒冬,滴水成冰 |
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A.春天到了,积雪融化 |
B.夏天的早晨,草地上出现露珠 |
C.秋天的早晨,出现大雾 |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出现白霜 |
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用冰袋能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 |
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热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 |
C.在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低 |
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 |
冬天在户外的人呼出的“白气”是()
A.人呼出的水蒸气 |
B.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细小水珠。 |
C.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细小水珠 |
D.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
学习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
B.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而到了初冬,露珠不见了,却看到了薄薄的一层霜,有人认为霜是由露变成的 |
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
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 |
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常会出现“窗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升华现象 |
B.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凝华现象 |
C.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升华现象 |
D.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凝华现象 |
电冰箱是常用的家用电器,小明在使用电冰箱时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下列小明对有关现象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夏天打开冰箱门,门口的一团白雾——汽化 |
B.放在冷冻室里的棒冰包装纸上的霜——凝华 |
C.冰箱里取出的矿泉水放在桌上,瓶壁上出现水滴——液化 |
D.将水放入冷冻室,水便结成了冰——凝固 |
自然界中的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下图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夏天,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上面挂有一层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冰棍周围冒“白烟”;当把冰棍放在玻璃杯里时,玻璃杯外壁出“汗”,请解释其中的“粉”“白烟”和“汗”各是怎样形成的?_________
爱迪生1879年发明电灯以来,在一百多年中经过人们的不断改进,最终形成了千家万户所使用的白炽灯。家用白炽灯结构如图所示。

信息一:白炽灯的工作原理是将灯丝通电加热到白炽状态(温度高达3000 ℃)而发光。
信息二:普通白炽灯使用过程中,在高温下钨丝会逐渐升华成钨蒸气,钨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壳凝华成固体附着在玻璃壳上。
信息三:在灯泡中封入少量碘后,可以发生碘钨循环,碘钨循环原理如下:
①T1:250~1200 ℃时,W(固态)+I2(气态)
WI2(气态)。
②T2:1400 ℃以上时,WI2(气态)
W(固态)+I2(气态)。
简述灯泡中封入少量碘后延长灯泡寿命的原理。__________

信息一:白炽灯的工作原理是将灯丝通电加热到白炽状态(温度高达3000 ℃)而发光。
信息二:普通白炽灯使用过程中,在高温下钨丝会逐渐升华成钨蒸气,钨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壳凝华成固体附着在玻璃壳上。
信息三:在灯泡中封入少量碘后,可以发生碘钨循环,碘钨循环原理如下:
①T1:250~1200 ℃时,W(固态)+I2(气态)

②T2:1400 ℃以上时,WI2(气态)

简述灯泡中封入少量碘后延长灯泡寿命的原理。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