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造福人类的生活。
(1)能源科学—化石燃料属不可再生能源,将日益枯竭,要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新能源如:___________(写一种即可)。
(2)农业科学——铵态氮肥不得跟______性物质混合施用,否则降低肥效。
(3)医药科学——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把青蒿浸泡在低沸点的乙醚中(沸点为35℃)加热煮沸来提取青蒿素,避免了传统的高温水煎易破坏青蒿素的弊端,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此方法不会破坏青蒿素的原因是______
当前题号:1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下列说法具有科学道理的是(  )
A.碘升华过程中碘分子的体积变大了
B.温室效应气体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臭氧等
C.能用嘴吹灭蜡烛是因为带走热量降低了着火点
D.物质颜色有变化的过程一定是化学变化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如图,分别用质量为1g的大米、牛肉干、花生仁作为燃料给质量和初温均相同的水加热,实验中用_____作燃料时,水温升的高一些(设过程中两者均完全燃烧)。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试食物能量的实验中,水所获的热量要_____(填大、小或等)于食物所蕴含的能量。
当前题号:3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铜管口处,火柴被加热;把火柴迅速从水蒸气中移开,火柴燃着了。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处的气压大于1个标准大气压,烧瓶内水的沸点高于100℃
B.水蒸气从加热的铜管喷出后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C.乙处水蒸气对火柴头加热,使其温度达到着火点
D.把火柴迅速从水蒸气中移开,使火柴头能与氧气充分接触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科学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用镊子夹取一块冒着“白气”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温度-74℃)放入气球内,并迅速扎紧气球。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气球快速鼓起,同时在气球底部的外壁观察到“白霜”。请分析:

白气是一种________现象(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请解释“白霜”形成的原因________。该过程中气球变大能说明________(选填
A.分子能运动、B.分子间的空隙能改变)。
当前题号:5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下列有关地球上的水发生物态变化的叙述,符合事实的是(  )
A.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热B.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放热
C.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热D.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吸热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某种物质处于固、液、气三种物态中某一状态下分子的排列方式,下列有关论述正确的是( )
A.物质由甲到乙的变化需要放热
B.物质由乙到丙的变化叫做汽化
C.樟脑丸变小了是由甲到丙的变化
D.霜的形成是由丙到甲的变化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科学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用镊子夹取一块冒着“白气”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温度﹣74℃)放入气球内,并迅速扎紧气球。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气球快速鼓起,同时在气球底部的外壁观察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白气”的形成过程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C.“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固形成的
D.气球鼓起的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空隙变大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今年夏日连续多晴燥高温,给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此,8月初,杭州实施了人工降雨,使全城直接从“烧烤模式”过渡到了“冰雹模式”(如图),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工降雨所用的干冰是细小的冰块
B.冰雹的形成过程属于液化
C.人工降雨说明人类可以对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进行自由的控制
D.“南水北调”也是改变水循环路径的举措之一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随着这几天的寒潮到来,萧山的同学们都体会以了在过冬的感觉。早上,小金爸爸开车送小金去上学,发现前挡风玻璃变得模糊,爸爸开启车内除雾裝置,一会就变得清晰了。关于这种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前挡风玻璃变得模糊,是因为车外的水蒸气液化引起的
B.前挡风玻璃变得模糊,是因为车内的水蒸气凝华引起的
C.除雾装置主要是加速了前挡玻璃上小水珠的汽化
D.除雾的另外一个办法是启动雨刮器
当前题号:1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