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1938年以后,随着德意法西斯在欧洲连连得手,其征服世界的面目暴露无遗。希特勒不仅获得了欧洲巨大的军事、地理优势,威胁到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利益,甚至还将手伸进了美国的“后院”——拉美,成了美国的直接竞争对手。……截至1941年,美国在欧洲的直接和间接投资总计达200600万美元,在亚洲和大洋洲的投资仅为85300万美元。
1939年11月,罗斯福签署的“新中立法”中将取消武器禁运条款改为“现金购货运输自理”,由于英国的海军运输发达,又有强大的海军,故此法对英国极为有利。1941年3月,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授权以租借或贷款形式向某些被认为其国防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及其他物资。从此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巨大军火库。苏德战争爆发后,该法案又扩大到苏联。根据“先欧后亚”战略,美国的战略物资和军事力量源源不断地进入欧洲。罗斯福最终彻底战胜了孤立主义,“先欧后亚”战略得以坚定地贯彻执行。

——摘编自黄光耀《二战中美国奉行“先欧后亚”战略之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中美国奉行“先欧后亚”战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中美国奉行的“先欧后亚”战略。
当前题号:1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1942年初,纳粹德国制定了一个方案,指出“必须加快步伐,把他们迁移到东方去——主要是波兰……许多人在这样的劳动中肯定会受到自然淘汰。剩下能活下来的人,可能是犹太人东山再起的祸根,必须受到相应的处理”。对该方案解读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西方殖民主义的暴行  ②奥斯维辛集中营是该方案主要实施地点
③是纳粹实施的种族灭绝方案  ④该方案破产后对犹太人的屠杀相应结束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材料 希特勒在西线发动攻击的第二个目标是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法国。1940年5月10日,德国军队在长达800多公里的西部战线上发动规模庞大的闪电式的进攻,卢森堡当天就被全部占领,荷兰抵抗了5天,于5月15日向德国军队投降,比利时坚持到5月28日,最后放下武器。德国军队的主力很快从卢森堡和比利时南端挺进,越过阿登山脉,从北面迂回法国重兵把守的马奇诺防线,占领色当,沿着法国北部平原直扑英吉利海峡。5月20日坦克部队到达英吉利海峡,将盟军切分成相互孤立的两块。5月24日德国主力进攻被围困在敦刻尔克的英法盟军,英国军方下达渡海撤军的命令,大约34万盟军安全撤退,这就是著名的敦刻尔克撤退。

——摘编自杨泽伟《20世纪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敦刻尔克撤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敦刻尔克撤退的意义。
当前题号:3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各种观点
起点
主要的主张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
部分中国学者
1937年七七事变
部分中国学者
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
国际上大部分学者
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
部分欧洲学者
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
部分前苏联和俄罗斯学者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部分欧美学者
 

——摘编自张海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观反思》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当前题号:4 | 题型:论述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和美国出于欧洲战略的考虑,长期以来,美国拒不承认苏联,直到30年代初期,这一政策才发生了政变。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严重地威胁着美国在远东的利益;法西斯势力在德国上台,欧洲局势动荡,美国在德国投资和贷款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美国国务卿赫尔认为:“世界正在走向一个危险的时期,而俄国却能够大大有助于稳定局势。”正是基于以上目的,罗斯福就任总统伊始就表示:“要想真正改善世界现状,必须实现美苏关系正常化。”当然承认苏联将为美国商品拓展国际市场,这也是美国调整对苏政策的一个因素。然而,即使这样,美国仍是最后一个同苏联建交的资本主义大国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苏才出现战时的全面合作。

——摘编自郑长彬《美国外交战略及其效应(1919-1939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对苏联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对苏联政策发生的变化。
当前题号:5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苏联军队入侵波兰时,波兰政府要求英国政府按照英波互助条约对波兰提供援助,对此,英国政府的反应是英波互助条约并不适用于苏联侵略波兰的情况……1939年9月18日,英国内阁决定与苏联接触,用英国的机器换回英国急需的木材。10 月11日,英苏签订了关于木材和橡胶等物资交换的协定,恢复了双边贸易关系。此后,双方还计划就发展两国贸易关系继续谈判。对英国来说,加强英苏贸易关系除了经济上的利益之外,还可以以此作为改善英苏关系的切入点,从而为加强英苏政治联系、防止苏德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摘编自檀跃宇《二战初期英国张伯伦政府对苏联政策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苏联政策的转变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对苏联政策转变的影响。
当前题号:6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和二战期间,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战和两栖 作战提供了技术基础。随着飞机制造技术和火控、瞄准技术的发展,舰载飞机成为海上主要火力突击力量,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海上支配力量。水下舰艇制造技术不仅使海军拥 有了新的海战力量,并且潜艇在攻击港湾和对陆地实施封锁中极具军事价值。雷达、声呐及其他电子通信等方面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指挥控制系统,并由此产生了指挥舰。新型的登陆舰和水陆两用坦克更加增强了登陆作战的攻击力和有效性。海上军事技术的发展.最终促使海上大型特混舰队出现。这样,军事技术便从作战手段上规定了太平洋战争的基本样式,先是大规模海上决战,而后向登岛作战发展,登岛作战取决于海战的结果。在欧洲战场,由于德军海上力量不足,盟军的登陆作战主要表现为航空兵和舰炮对登陆的火力支援和大规模运输兵员和物资。由此可见,盟军在太平洋战争和欧洲登陆作战中主要采用的作战样式,很大程度上是由海上军事技术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摘编自李元奎等《科学技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及形态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海上军事技术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盟国海上军事技术发展对二战的影响。
当前题号:7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这段话出自
A.《大西洋宪章》B.《联合国家宣言》
C.《开罗宣言》D.《波茨坦公告》
当前题号:8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