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和过程,是社会进步、生产发展的基本前提。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不复知有明禁,群相蹈之……今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者也。……望其服,而知贵贱;睹其用,而明等威。今之世风,侈靡极矣”

——(明)张翰《松窗梦语》

材料二 一位研究新消费主义的学者断定:“新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大众消费主义正是以这种方式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的,它已变成全球20世纪的社会标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某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数据(按百分比%)

——相关年份《安徽统计年鉴》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出的消费观念。并指出这一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西方消费观念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某省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不同时代消费观念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当前题号:1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的朝议制度一般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参与,汉代的廷议由皇帝临时召开,人员不固定,时间不固定,所议仅供皇帝参考,还只是一种习惯性的做法,而不是一种法定的程序。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了中书草诏,门下审署下达的制度,但还是作为皇帝秘书咨询机关来进行活动。明代朝议制度的参加者进一步扩大,人数增加,是决策过程中一个法定的不可缺少的程序,皇帝虽然成为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虽然英、法、美议会制的阶级本质一致,三国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不同形式。这些区别中最重要的是英国议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法美议会则只是最高立法机关。而且在资本主义议会的运行过程中,各国统治阶级都随着历史条件当时变化而相应地予以发展、完善,使资本主义议会制从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此外,英、法、美三国的议会制度,还为不同的资产阶级国家提供了不同的模式。随着资产阶级在许多国家相继取得政权,议会制度在资产阶级各国普遍建立起来了,资本主义议会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摘编自周叶中《代议制度比较研究》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朝议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英、法、美三国形成不同代议制度的原因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认识。
当前题号:2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医学自成体系。伴随着中华文化在东亚地区影响力的扩大,外国来华使团在回国时带走了大量的医学书籍和药物,甚至延请名医传医授道,效法我国建立了医事制度。郑和七下西洋,随船医生也与所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的人民进行交流,用中国的医术治病救人,并带回一些药材,丰富了中医药的内涵。中医还随着个体行医、旅行、商贸等途径对外传播。除了中外的直接交流外,中医药还经由第三国外传,惠及了更多国家的民众,获得了更多国家人民的认可。

——摘编自朱建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外传历史、途径与海外发展》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西医亦随之传入。西方教会设立医院,招收华人学徒,兴办医学校,发行中文报刊以及翻译西方医学书籍等。西医由于自身的优势,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在这种背景下,李鸿章创办了北洋医学堂,成为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官方西医学校,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西医专业人才。面对西医西药的传入,名医张锡纯主张把中西医汇通思想应用于临床,中西药物并用,产生重大影响。经施今墨、程价三等名医的不断努力,天津中医药界交融互通中西医,创造了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派,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危重病等方面结出了硕果。

——摘编自谢敬《近代天津的中西医交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学外传的特点,并简析其广泛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传入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
当前题号:3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在清末,士人阶层出现了大规模分流,士人阶层流向了工、商、军、学等不同领域,有些士人甚至无以为业。据此可知
A.时代变革引起社会阶层变动B.科举制度无法选拔新式人才
C.社会阶层流动推动历史进步D.阶层变动导致民众大量失业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世界风云变幻,从古至今,中国对世界的态度、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依据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格尔尼为首的使团带着钟表、仪器来华,乾隆皇帝对他们表示:“天朝所管地方至为广远,拓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更无需尔国制办物件。”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怎样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主要影响?
材料二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行动开创了中国外交史的新局面,中国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中中国国际地位得以提高的原因?
材料三 

(3)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说出20世纪70年代前期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三项重大成就。
材料四 中共十三大报告中讲道:“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以后的路程更长,任务更艰巨。我们原来的基础很差,过去耽误的时间又太多了,现在还相当落后。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我们面临的挑战是紧迫的、严峻的。”
(4)材料四和材料一中对中国在世界地位的看法和态度有何不同?
(5)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在两极格局存在期间,又有哪些因素使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指出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并分析原因。
当前题号:5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到“阶级斗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A.弘扬民主科学精神B.否定封建等级思想
C.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D.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