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 和平与发展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材料 1919 年,德国政府宣称德国是“为了自卫而战斗”,为“民族生存”而战,并且把兴登堡、鲁登道夫等战犯奉为为祖国而战的“民族英雄”,抵制对他们的审判。1924 年德国加入国联的四大条件之一,就是必须不再以任何方式使德国承认战争罪责。民族主义者继续宣扬“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有权支配世界。德国的军队、大中学校成了梦想通过战争实现复仇、恢复昔日荣耀的精神家园。军方“宣称德国军队从未被真正打败过”,军事家伯恩哈迪构建了“总体战”理论,认为在和平时期必须做好战争准备,特别是民众的战争准备,泽克特、古德里安等将领提出机动灵活原则是军队作战的关键。
——摘编自张国臣《试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对一战的反思》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后德国对战争反思的特点,并概述其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德国对战争反思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摘编自吴于座、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伊拉克库尔德人统治方式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对伊拉克库尔德人政策变化的影响。
A.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 B.国内矛盾的激化 | C.经济实力不够强大 | D.军事实力不如协约国 |
A.马恩河战役后 | B.索姆河战役后 | C.凡尔登战役后 | D.日德兰海战后 |
A.国内经济趋于崩溃 | B.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
C.被迫接受协约国的苛刻条件 | D.丧失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 |
材料一 下面是一战前列强经济实力、占有殖民地与军费开支增长率的对比情况表。

材料二 在俾斯麦看来,孤立法国、维护欧洲现状与保障德国安全是一回事。俾斯麦面临的国际环境极其复杂:为了孤立法国就必须保持俄、奥、德三个君主大国的保守联合,为此他还需要对俄奥关系的发展施加影响;俄奥关系过于密切以至于撇开德国,或者为争夺巴尔干而发生冲突都会损害德国在欧洲的外交地位。1875~1878年的近东危机,反映了俾斯麦政策相对于历史环境的局限性:俄奥矛盾的激化,使俾斯麦难以长期回避在俄奥间做出选择的问题。
——摘编自马骏《俾斯麦与普鲁士帝国:点燃铁与血,也埋招致毁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爆发的根源。(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政府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A.①②③④ | B.③①②④ | C.②④①③ | D.④②①③ |
材料 国家主义之所以能或为善或为恶者,乃是由于他的解释不限于一说之故。比如有些人对于这个主义的观念,是以坚甲利兵去霸据地球,或是以尚武精神去增加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这一类的解释都是很危险的,因为他们都是帝国主义的最好滋养料。反过来说,亦有人以己国对于文化的贡献,视为国家荣誉的标准者,于是他们便能以藏兵毁甲为发达国家个性的第一个步骤了。
国际主义的目的,是在求人类的彼此了解及各国文化的成为世界的共产;他的重要工具是世界的永久和平。帝国主义的目的则适于国际主义的相反,他是以增加人类的误解及怨仇为任务的;他的重要工具是战争。所以这两个现代文化势力的竞争,即不啻是战争与和平的竞争。使国际主义而能战胜帝国主义,那么,和平的梦想即可实现,人类的自救亦将更有希望了。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1926年首次出版)
评述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①放弃中立主义政策
②奉行国家利益优先战略
③已倾向协约国
④综合国力世界第一。
A.②③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①日德兰海战 ②马恩河战役 ③索姆河战役 ④凡尔登战役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④③ | C.②④①③ | D.②④③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