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影响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A.体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流行 | B.反映了世界动荡不安的局面 |
C.表明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心态 | D.说明了现代电影技术的发展 |
A.使得德军摆脱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境 |
B.承认了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现实 |
C.使德国法西斯得到了“向西进军”的鼓励 |
D.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 |
材料一: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国际关系背景。材料二:希特勒总是在各种演说中不断地提醒德国人民,不要忘记祖国在第一次世界中所遭受的奇耻大辱,……德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忍受着饥饿和骚乱的威胁,他宣称,“今天我们看到的一切人类文化、一切艺术、科学和技术的果实,几乎完全是雅利安人的创造性产物。”“只有雅利安人才是高于一切的人类的创始者。”为争取雅利安人后裔——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必须消灭“非我族类”的劣等民族。希特勒咬牙切齿地叫嚣着:“民族不是由于打败而毁灭的,却是由于丧失任何抵抗而毁灭的。只有用武力的形式把争取独立的思想付诸战斗行动之时,民族的迫切愿望才能得到圆满的实现。”“我们变为对付暴力只能用暴力。”
(2)根据材料二,分析希特勒骗取民众信任夺取政权的主要法宝是什么?除此之外希特勒上台的原因还有哪些?(3)材料一、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材料三:1919年5月在英法的指使下希腊入侵土耳其,土耳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凯末尔领导人民进行了一声抗击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运动。在人民的支持下,凯末尔建立了新的民主共和国,推翻了苏丹政权,赶走了外国侵略者,同时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4)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凯末尔革命中的民族主义的目标。材料四:在当今世界,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的加速,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接触空前频繁,其相互差异也矛盾亦更为凸现,民族主义思潮再次高涨。
(5)据材料四,分析在当前形势下,应该怎样对待民族主义思潮?材料一 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
| 美国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意大利 | 日本 |
国民收入/亿美元 | 680 | 220 | 100 | 170 | 60 | 40 |
国防开支所占比例/% | 1.5 | 5.7 | 9.1 | 23.5 | 14.5 | 28.2 |
材料二 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英国漫画《三头怪兽》,漫画中的怪兽,头部是希特勒,中间是墨索里尼,尾巴上是东条英机。
材料三

(2)观察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战争过程呈现的主要特点,分别写出苏德战场和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材料四 苏德战争爆发,英美当局认识到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是称霸世界的前奏,苏联如被灭亡,他们自身也难保全。因此,英美立即宣布支持苏联,把“粉碎希特勒”作为“首要任务”,呼吁齐心协力打击法西斯。1941年10月,苏、美、英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英美以武器装备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这是三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采取的联合行动。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运用自己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互相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仅就经济方面互相支援而言,美国向其他盟国提供了总额近500亿美元的租借援助物资。英国得到最多,近300亿;苏联其次,约111亿,包括卡车约45万辆(占苏军车总量50%以上);中国约16亿。美国也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盟国提供的军需、设施、劳务、资源等得到“逆租借”达78亿美元,其中约67亿来自英国和英联邦。此外苏联还得到英国近20亿美元的物资援助。
——摘自《世界史·现代史编》
(3)依据材料四,指出英法美等国与苏联采取联合行动的原因,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对于消灭法西斯集团的重要意义。材料五 联合国之宗旨为:
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二、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
三、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四、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成上述共同目的。
——摘编自《联合国宪章》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简述联合国成立的主要背景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慕尼黑协定》能够签署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慕尼黑协定》的影响。
1933年5月10日午夜,成千上万名青年学生高唱《德意志高于一切》手举火炬走上街头。在柏林市中心的广场上,火炬被投入数完本书籍中。这些书中有各国的文、史、哲与自然名著。宣传部长戈培尔宣称:“在这火光下,不仅一个旧时代结束了,这火光还照亮了一个新时代。”
(1)戈培尔所说的“新时代”其实是怎样的时代?简述该时代的特征。(2)与戈培尔宣称这是一个“新时代”几乎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经历了一场“新时代”,请你评述一下美国的新时代。
材料 一战后,日本在对华侵略和太平洋扩张上与英美展开“协调外交”,遭到英美“强硬政策”的抵制。……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确立了“南(太平洋)北(苏联)并进”的侵略路线。为牵制苏联及英、美在东亚的势力,日本迫切希望联合德国消除其侵略扩张的障碍。1936年11月,日德缔结了“防共协定”。这个协定打着“防共”的招牌,实际上既针对苏联又针对英美诸国。对日本来说,企图利用日、德军事同盟的关系,来缓解挑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陷入的外交孤立境地,同时最大限度地来推进“独霸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张”计划。正因为如此,日本便在日德“防共协定”缔结的七个月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随后,日本又于1940年9月27日,同德、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妄图以三国军事同盟力量压制英、美等国,迫使美国放弃参战,从而实现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
——摘编自武向平《1936-1941年日本对德政策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6-1941年日本对德政策制定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6 -1941 年日本对德政策的影响。
A.苏联的“中立自保” | B.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
C.英法的绥靖政策 | D.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
①法西斯分子通过政变上台②建立起一党独裁专政
③军部在政权中占有统治地位④利用了阶级矛盾异常激化的有利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