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1920年《东方杂志》以题为《光线能被重力吸引之新说》对日食观察实验作了报道:“去年五月二十九日日食之际,英国天文学者组织两考察队,分头赴国外实地观察……在索勃赖尔所摄之片其差度为天文弧度1.98秒,在亲王岛所摄之片则为1.60秒。”这一“新说”
A.论证了光的本质是微粒的见解 |
B.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 |
C.传入中国后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
D.其两条原理是等效原理和广义相对性 |
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国民党利用这一契机,抛出了“哪个党能够救中国”的舆论战,***组织多位理论家运用***《新民主主义论》等进行反击。这场论战
A.为“***思想”的确立提供了土壤 |
B.有利于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
C.使国共两党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
D.为社会主义革命奠定理论基础 |
亚历山大大帝访问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第欧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这表明,第欧根尼
A.具有浓厚民主意识 | B.捍卫思想自由独立 |
C.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 D.反对王权专制暴政 |
某位古希腊哲学家说:“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这位哲学家是
A.普罗塔哥拉 | B.苏格拉底 | C.柏拉图 | D.亚里士多德 |
苏格拉底说他一辈子除了考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并且实行正义和避免非正义以外,任何别的事情都没有做。柏拉图最重要的理论著作《理想国》主要讨论的就是正义。亚里士多德更关注什么样的正义是最现实和可能的。据此可知,这些主张
A.试图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 | B.源于对当时民主政治的反思 |
C.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 | D.致力于实现公民内部的平等 |
与普罗泰格拉同时代以及后来的许多哲人都把人的概念指向公民群体。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奴隶不看作人,而把人的概念内涵理解为理性、城邦与自由。超越上述理解的藩篱是从希腊城邦解体开始的。据此可知,古希腊对人的认识历程的解读合理的是
A.忽视了道德的作用 | B.第一次将人置之于世界的中心位置 |
C.夸大了个人的作用 | D.从理性和政治的角度重视人的价值 |
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
A.“仁政”的主张 | B.“克己复礼”的主张 |
C.爱惜民力的主张 | D.“仁义”和“王道”的主张 |
(中庸)记载“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黄宗羲后来说朱学“以道问学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问学”一分为二。这表明
A.儒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 B. 宋代儒学治学方法的不同
B.知识与道德的密不可分 D. 王阳明继承了朱学的衣钵
A.儒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 B. 宋代儒学治学方法的不同
B.知识与道德的密不可分 D. 王阳明继承了朱学的衣钵
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
A.科学理性 | B.实业救国 | C.民主共和 | D.强国御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