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 和平与发展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材料 1940年5月21日纳粹德国在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遏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仪有万名居民的小港作为海上退路。德国军队在距离这个港口仅10英里的地方,却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这一命令后来引起了的争论,被很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是希特勒独断专行、干涉军事指挥的一个愚蠢的命令。央际上,希特勒的这一命令是有他的考虑,而且不能完全归结为他一人的责任。首先是在法国北部的战事明朗后,德军需要为下一步作战行动保存装甲部队实力:其次敦刻尔克地势遍地沼泽和低洼,担心装甲部队受因于敦刻尔克外围的河道纵横的地带而陷入阵地战,无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队的撤退。英国政府就是利用这样一个时间段,动员人民营救军队。短短10天内,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尔克舰队”把34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敦刻尔克奇迹”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敦刻尔克奇迹”的影响。

A.促使北非战场的胜利结束 | B.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
C.二战形势发生了根本转折 | D.加速法西斯轴心国的瓦解 |
A.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 B.西班牙内战 |
C.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 D.日德兰海战 |
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希特勒企图迷惑“凡尔赛诸国” |
B.以此为幌子建立了三国轴心同盟 |
C.决定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D.实质是准备发动战争,夺取世界领导权 |
A.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
B.德意联合侵略西班牙 |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
D.“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建立 |
A.使得德军摆脱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境 |
B.承认了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现实 |
C.使德国法西斯得到了“向西进军”的鼓励 |
D.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 |
——杨世英《抗战中的云南机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修建云南机场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修建云南机场对二战的贡献。
材料 20世纪20年代末期,人们普遍有一种感觉,认为欧洲终于恢复到了正常状态:德国和它以前的敌人似乎已经和解;德国人加入了国联;赔款问题似乎终于得到了解决;60多个国家已摒弃将战争“作为推行国策的工具”;繁荣程度在增长,失业率正相应下降。甚至来自苏联的消息也是令人鼓舞的,因为这个国家已于1928年开始实行一个新的、宏伟的“五年计划”。西方大多数权威人士认为这一计划是不切实际的、注定要失败的。但是,它至少可使苏联人的注意力从国际冒险活动转移到国内经济发展中去。因此,“诺迦诺精神”似乎是有意义的、有内容的,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欧洲这时能安定下来,就像19世纪时那样享受几十年的和平与繁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末期“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欧洲这时能安定下来”的原因。(2)材料中“和平与繁荣”这一“感觉”逐步被现实击碎,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
A.《战争与和平法》 | B.《日内瓦公约》 |
C.《非战公约》 | D.《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