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宋明理学
-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宋代书院非常重视历史教育。朱熹认为学生应该“多读经史,博通古今”才能有可能有为于时,有补千世;陆九渊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汉书·食货志》《周官·考工记》。据此可知,二人在教学理念方面的相同之处是
A.经世致用 | B.修身明理 | C.鉴戒资政 | D.知行合一 |
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
A.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B.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C.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A.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B.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C.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史记》中没有记载董仲舒参与朝廷重大事务集议决策的事,但《汉书》和《后汉书》对此却有记载。这表明
A.司马迁对董仲舒的评价更客观 |
B.《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更准确 |
C.汉武帝时期儒士参政成为常态 |
D.儒学地位上升影响了史学家的写作 |
有学者说,汉代儒学虽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转而与专制统治妥协;但汉儒做出妥协是必要的,否则不可能得到当政者承认并在实际政治中居于主导地位。事实上,汉儒取得统治思想地位之前和之后,仍在致力于继承先秦儒学的社会批判精神。这主要体现在
A.春秋大一统 | B.君权神授 | C.克己复礼 | D.天人感应 |
东汉儒生认为:“三纲之义,日为君,月为臣,列星为民也”“君臣之义生于金,父子之仁生于木,兄弟之序生于火”“人头圆法天,足方法地”。其学术思想
A.植根于上古时期的文化传统 | B.重申了先秦儒家的理想主义 |
C.开启了哲理思辨化的新儒学 | D.服务于专制皇权的统治需求 |
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
A.使士人开始步人政治舞台 |
B.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
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
D.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现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踏入21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扮演了主要的推动力量。目前的国学热兴起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
材料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现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踏入21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扮演了主要的推动力量。目前的国学热兴起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现代国学热”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关于商鞅变法,历史上争议颇多。朱熹从儒家传统出发,评价商鞅的改革说:“欲致富强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为可罪也。”以下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为儒家传统所能接受的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
C.奖励军功 | D.“燔诗书而明法令” |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
A.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 |
B.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 |
C.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 |
D.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 |
元明以前,朝延常挑选德高望重的老人封为“三老五更”,并举行尊老养老大礼,皇帝要亲自跪拜执爵进酒。元明以后已无此礼,清乾隆皇帝曾意图恢复,然而被大臣以无人敢受此礼为由劝止。这表明
A.中国具有尊老养老的传统 |
B.君尊臣卑观念不断发展 |
C.帝王重视以忠孝教化百姓 |
D.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