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说:“上下相维,大小相制,防耳目之壅蔽,谨威福之下移,则无权臣之患”。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
A.废丞相,权分六部
B.设三司,分割相权
C.设内阁,强化相权
D.设军机处,加强皇权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明代一些皇帝认为,“以一人之智,处万机之繁,岂能一一记忆不忘,一一处置不误。”设立内阁可以“拾遗补过”,“广知民事,为理道之助”。由此可见,明朝内阁
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B.负责行政事务的执行
C.拥有对皇帝的监察权D.补充了中枢决策机制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明代,阁臣服务皇帝、辅理政事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无论是经筵日讲、票拟、诏对、起草诏书还是密疏言事等,阁臣都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政治见解。这表明
A.内阁的行政权力不断在扩大
B.阁臣拥有一定的决策权
C.阁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皇帝决策
D.内阁威胁到了君主专制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
A.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
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C.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B.明、清C.隋、唐D.宋、元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明代中后期地方上设立巡抚3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三司”则处于巡抚下属地位。上述举措有助于
A.统一协调地方权力
B.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C.削弱地方行政权力
D.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雍正七年(1729年),清朝政府用兵蒙古准噶尔部,始设军机房。当时军事呈报需经内阁再转呈皇帝,且“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泄事机”,故将军机处设于雍正帝寝宫养心殿附近的隆宗门内,“地近宫廷,便于宣召”。据此可以说明
①养心殿是雍正帝居住和理政的地方  ②雍正皇帝统治时期曾平定噶尔丹叛乱
③军机处地处内廷,办事效率较高  ④军机处的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特征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  )
A.汉代的尚书令B.唐代的尚书省C.元代的中书省D.明代的内阁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分封制原来的构想是上下一体。国王为天下共主,居于京师。受封诸候对国王有镇守疆土、拱卫王室、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可是事实并不是如原先所想象的那祥。由于诸候多数与京师相距遥远,交通不便;又由于自然经济关系,各地互不往来,各自为政,自由发展,都成为半独立或独立王国。

——摘自《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材料二 据史书记载:唐宣宗认为大将李燧德才兼备,任命他为岭南节度使。在皇帝任命诏书已经发下后,给事中萧放认为这个任命不合适。唐宣宗这时正在欣赏乐曲,听了理由后,觉得任命不当,叫别人去追回任命已来不及,便当场叫一个伶人骑快马去追回诏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王分封诸侯的本意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
(2)材料认为是哪些原因使诸侯国成为“半独立或独立王国”?请根据所学知识,再补充诸侯产生分离倾向的其他原因。有鉴于此,秦朝以后的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制度?
(3)材料二中的括号内应当填哪一部门较为恰当?其主要职能是什么?
(4)材料二中提到的“节度使”这一个制度,曾经在唐朝中期以后造成了什么现象最终导致唐政权的瓦解?北宋建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削弱节度使的权力?
当前题号:10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