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经济史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2)根据材料二,填写元朝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简表。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在当时产生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1946年在内蒙古地区实行怎样的管理方式并分析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管理方式的深远意义。
材料一: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为了团结内蒙古人民抵抗蒋介石的军事进攻与政治经济压迫,现在即可联合东蒙西蒙成立一地方性的高度自治政府,发布施政纲领,但对蒙汉杂居地区仍容纳汉人合作,并避免采取独立国形式。
——《中共中央关于考虑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指示》(1946年11月26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信息。(2)根据材料二,填写元朝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简表。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在当时产生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1946年在内蒙古地区实行怎样的管理方式并分析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管理方式的深远意义。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
C.削弱六部的权限 |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
D.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 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
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 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代取消宰相制度,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
C.宗法制度不断加强 |
D.郡县制度不断强化 |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
明朝嘉靖皇帝说内阁首辅“虽无相名,实也相权”,嘉靖朝的严嵩,万历朝的张居正,都以首辅身份权倾一时,这从根本上说明
A.宰相名存实亡 | B.皇权受到制约 | C.皇帝软弱无能 | D.君主专制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