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经济史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世袭制 | D.皇帝制 |
①汉朝的内外朝制 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③宋朝的二府三司制 ④元朝的行省制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材料 古人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的难题是什么?换言之,他们煞费苦心、处心积虑地进行制度上的改造,要解决什么样的政治难题?
我觉得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原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根据材料中的某一政治难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A.具有原始民主遗存 |
B.贵族与平民存在矛盾 |
C.君主专制不断弱化 |
D.公民的政治素养较高 |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一直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体制,地方监察机构和官员直属中央领导。自魏晋起,中央监察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且不受其他行政部门的约束和羁绊。汉魏时一般通过察举考试的方式选用御史,至唐、宋、明、清,需进士出身方可担任御史。唐、宋、元的御史台和明清的都察院均为中央最高一级的衙门。如宋代监察御史自“宰相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不循法守,有罪当劾,皆得纠正”。隋仿汉代旧制,颁布了巡察诏条六条。唐玄宗时,专以察吏六条巡行监察地方官吏。
——摘编自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孙中山在“五权宪法”学说中就提出,主张吸收古代设立“专管弹劾底官”的经验,使监察权力独立。民国建立以后,依照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由议会掌监察,但是“议会本职,在于立法,以之监察,不独旷耗时日于行政之琐屑,抑且陷立法机关于政争之旋涡”,而且孙中山的后继者也没有完全按照孙中山的构想实施。北洋政府的平政院虽掌有监察职权,却根本没有监察的实权。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受国民党中央监督指导,依法律行使检察权。然而由于制度结构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加上该机制的操作主体出于自身或客观原因,未能完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难以承载起反腐使命。——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历代帝王重视监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孙中山的监察构想作出简评。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 B.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
C.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 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
材料一:当代史学家针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轮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权力更分散,皇帝权力更强。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权力的两次大循环。材料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其(君主)未得之(天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
(2)概括材料二中所表达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种思想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这种思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深渊影响?材料三:“吴(吴地)民生齿最繁(人口众多),恒产绝少,家杼轴而产纂组(从事丝织业)。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神宗实录》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个朝代在什么地区什么行业出现了什么现象?(4)根据上述三段材料,概括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问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泛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有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以后的“变局”是什么?唐朝中央机构是什么制度?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
(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对各自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影响。并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 “希腊国土的块状分布,平原面积狭小,以及这些天然国土数量之多,事先给各种小块政治单元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正是四分五裂的地缘分布和差异极大的地形、地貌,便希腊人长期以来习惯于城邦制的小国寡民的政治格局,甚至养成了城邦崇拜情节,以至于当建立大型政治共同体的任务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时,他们根本不可能表现出建立并维系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的愿望和能力”。
——摘编自虞崇胜、杨刻俭《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地缘因素探析》
材料二 由于地理条件便于攻伐,加之中国人自古就有追求大一统的强烈意识,各邦国都努力开疆拓土,以求统一天下。于是,强凌弱、众暴寡的吞邦灭国战争连年不断。通过兼并战争,合为战国七雄,最后,秦国扫六合定一统,成为一个疆域辽阔的领土大帝国。在这种诉诸灭国战争以求“天下归一”的历史环境中,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被采用和推广,官僚制逐步完备,国家权力日益集中于最高统治者手中,君主专制势必成为最终的历史归宿。——摘编自程汉大《古希腊罗马为何成为宪政发源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希腊城邦政治的特点及形成此特点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在国家体制上的不同,并说明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
材料一

材料二 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开始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材料一中是中国古代哪项政治制度?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的诞生”建立的是什么性质的政权?该政权的建立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是怎样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