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统多尔济奏称:“今准夷荡平,回部向化,请令内地商人各随所愿,裹带茶叶、布匹等项,前往青海贸易,使柴达木等远处贫困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经军机处议复,乾隆同意实行。这则材料体现出清朝前期
A.西北地区商业获得较大发展
B.边疆地区力图通过发展商品经济扩大地方势力
C.新疆开始归属中央行政管理
D.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稳定边疆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雍正七年后,清代皇帝颁发上谕统由军机处撰拟。经皇帝同意后,通过两种途径发出:一种是明发上谕,通过内阁公布属于有关国家重大政令需要中外臣民共知的。另一种是“寄信谕旨”,只限于少数或个别臣工所应知的机密性谕旨。下列属于“寄信谕旨”的是
A.高级官员的除授降革B.晚清戊午科场案的处理结果
C.晚清政府向日本宣战D.指授兵略,责问刑罚之失当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在明朝的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内阁和司礼监双方权力的大小,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比,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而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据此可知明朝
A.中枢权力分配日趋合理B.内阁已无实际权力
C.杜绝了权相的出现D.体现权力制衡的色彩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统治的50余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为了加强专制皇权,汉武帝在继承汉初以来专制制度的基础上,对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某些重要的改革。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洪武初年,官僚机构基本上沿袭元代旧制。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首先宣布,在地方上废除元旧制——行中书省的制度,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行中书省之职责,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从诛丞相胡惟庸入手,对朝廷机构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并提高六部的品秩,各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把负责警卫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汉武帝与明太祖改革政治体制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与明太祖时政治体制的共同特征。
当前题号:4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皇帝和大臣日益走向对立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代史学家针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轮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权力更分散,皇帝权力更强。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权力的两次大循环。

材料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其(君主)未得之(天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

(2)概括材料二中所表达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种思想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这种思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深渊影响?

材料三:“吴(吴地)民生齿最繁(人口众多),恒产绝少,家杼轴而产纂组(从事丝织业)。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神宗实录》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个朝代在什么地区什么行业出现了什么现象?
(4)根据上述三段材料,概括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
当前题号:6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代取消宰相制度,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宗法制度不断加强
D.郡县制度不断强化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明朝嘉靖皇帝说内阁首辅“虽无相名,实也相权”,嘉靖朝的严嵩,万历朝的张居正,都以首辅身份权倾一时,这从根本上说明
A.宰相名存实亡B.皇权受到制约C.皇帝软弱无能D.君主专制弊端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