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的哪一举动符合荀子的观点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D.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尚书省
B.参知政事
C.军机处
D.枢密院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商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远近之别,祭祀用品也有简单与隆重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人的祭祀。这说明商代
A.女性地位提高成为重要受祭对象
B.已经正式形成了宗法制和分封制
C.是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
D.注重借助人伦秩序维护专制皇权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北魏实行“均田令”、辽实行“蕃汉分治”和西夏仿唐宋建制,其最大意义是(   )
A.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B.巩固了中央集权
C.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D.维护了国家统一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省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地区
时间
赴试人数
分配名额
录取比例
苏州
庆历中
200
4
50∶1
绍兴二十六年
2000
13
153∶1
福州
绍兴二十六年
3400
62
56∶1
淳熙十年
15000
62
242∶1
 
A.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
B.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
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材料中涉及到的选官制度分别是
A.世官制和科举制B.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和科举制D.科举制和八股取士制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有学者指出,从唐朝到宋朝,控制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由隋唐之初的世家大族,到北宋时期的科举文官,再到南宋时期的地方士人精英,这种转变历程不可谓不深刻。这反映出唐宋时期( )
A.世家大族丧失科举选官资格B.经济发展促使市民阶层壮大
C.程朱理学确保政治局面稳定D.制度创新影响社会力量变迁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
A.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C.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
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