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一套行为规范以协调社会成员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春秋时期礼乐逐步崩坏,但经过孔子的再加工和推崇,礼乐制中的许多具体内容在后世仍有重要影响。这表明
A.宗法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B.传统文化注重历史传承
C.礼乐制度得到完好传承
D.春秋礼制导致社会大乱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三字经》是弘扬国学的重要读本。古人云:“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三字经》中出现“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无关( )
A.分封制B.宗法制C.中央集权制D.礼乐制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商代时,相伊尹以商王太甲暴虐将其流放;西周初年,周公因成王年幼执掌政权多年;西周晚期,厉王行专利之法激发国人暴动,其后“共和行政”。这共同反映出商周时
A.权力与血缘相联系
B.王权专制受到制约
C.仁政思想深入人心
D.贵族政治色彩浓厚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夏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上有精美的浅浮雕花纹,多为动物纹样。除了自然界存在的动物以外.还有大量神话中的动物,如饕餮、肥遗、夔、虬、龙等。这些动物的主要作用是沟通天地、庇佑百姓。这反映出当时
A.统治者注重文化的传承B.政治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C.青铜器是雕刻艺术的载体D.青铜器铸造工艺臻于成熟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周人打败了商的属国黎国,纣王却反问:“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周朝建立后,召公却说:“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这一变化
A.是对天命神意的否定B.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
C.具有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D.推动宗法分封制的形成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据记载:秦朝在建立之前,领兵作战的都是诸如将军、庶长、大良造、五大夫或客卿等,他们都是临时派遣的,事毕即解除兵权,仍归原职,不设太尉。而秦朝建立后,有太尉一职而无太尉其人。这反映出
A.军权在专制统治中的重要性
B.太尉实际掌握军事指挥权
C.太尉是有职无权的临时官员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统一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
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元朝初年,行御史台对行省官的纠劝,常常引起行省官的反纠劾,行御史台官因纠劾行省官而反遭诬陷和人身迫害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后来,元世祖正式下达诏令:“行御史台勿听行省节度”,行御史台官遭行省迫害的情形才逐渐减少。这一变化表明
A.行省成为行御史台监察重点
B.行御史台代表着中央控制行省
C.元朝初年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D.行御史台与行省长期紧张对立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顾准认为“如果着重于‘僭主’一词的篡夺者或僭窃者的意义,那么,我国战国时代分晋的三家韩、魏、赵是僭主,取代姜齐的田成子是僭主,崛起于草莽的刘邦也是僭主。”“文武周公的道统,从殷商‘法统’的观念看,又何尝不是僭主?”然而,中国有“僭主”之实,为何没有“僭主”之名呢。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篡夺政权被视为大逆不道
B.实力成为君权合法的重要条件
C.古代天命观思想深入人心
D.国家大一统成为历史发展趋势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谢国桢曾给“野史笔记”下过一个十分宽泛的定义:“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也可以说是稗乘杂家”。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个人的书面历史记忆”的历史笔记于中唐出现,至两宋时期繁荣昌盛,蔚为大观。唐宋“野史笔记”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繁荣
B.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C.印刷术的发明
D.科举制的推行发展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