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的诗以语言浅近著称,意境显露,但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诗中表达了对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学了舒婷的《致橡树》,你也来谈谈《花非花》的朦胧之美吧。A.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两句是《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其中的“卷”和“拂”用得最为精到,是用“卷”不走、“拂”不去的月光来写思妇内心无法排遣的离愁。 |
B.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这两句是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中的诗句,上一句写隐者所处的环境,石门连接着松林间的小路,清幽寂静,下一句写隐者也就是诗人的独来独往的寂寞和孤独。 |
C.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这两句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句子,其中的“殷勤”意思是苦苦地,想方设法地,与“临别殷勤重寄词”中的“殷勤”不同,后者指“恳切”。 |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是杜甫《旅夜书怀》中的诗句,此二句与前两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写近景相比是写远景,而且意境雄浑空旷,极有气势,你看:星空平野,皓月大江,豪放至极。 |
送黄明府晔赴岳州湘阴任
刘三复
拟占名场第一科,龙门十上困风波。三年护塞从戎远,万里投荒失意多。
花县到时铜墨①贵,叶舟行处水云和。遥知布惠苏民后,应向祠堂吊汨罗。
(注)①铜墨:指铜印黑绶,借指县令。【小题1】下列对诗歌句意理解与表现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说友人黄晔很有才华,志向远大,虽屡次受挫但最终在科举考试中拔得头筹。 |
B.颔联是同情友人先前远离故土去护卫边塞,现在又因要远赴蛮荒之地去为官而失意。 |
C.尾联意为友人到达赴任之地后,一定会采取一些惠民措施来教化百姓使他们改变。 |
D.本诗化用了“鲤鱼跃龙门”“祭祀屈原”的典故意蕴深刻表意上更有深度和力度。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小题1】两首诗所写的季节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小题2】赏析两首诗中“月”的不同。
河北民
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①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②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②,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③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注)①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②一作“依”字,一作“悲愁天地白日昏”。③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虎,二喜也。”【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有取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关心政治、同情百姓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
B.“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黄河以北地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而边民“长苦辛”只是因为北宋与契丹、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 |
C.诗歌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感叹的口吻颂扬“贞观之治”的美好,表达了对北宋时政的批判和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
D.黄河以北的边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南逃荒求生;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是缺粮断餐,从而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有,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 |
雉带箭
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①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②白镞③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注释)①野雉:野鸡。②翎:鸟的趄膀或尾巴上的长而硬的羽毛。③镞:箭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虽仅寥寥十句,却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分合交错地描写了射者、观者和被射物,整个打猎过程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
B.首句写的是猎场的情境。重点突出一个“静”字,烘托了猎前肃穆的气氛,让人想象从猎人员屏气静息的神态和感觉危险将至的紧张心理。 |
C.首联第二句写野雉被猎火驱除草木丛后,一见猎鹰便吓得急忙又躲藏起来。“出复没”,三字逼真地写出了野雉惊惶逃窜的窘态。 |
D.尾联写射猎后官军齐乐,野雉坠地,与猎射前的静态描写形成强烈的对照。诗歌至此戛然而止,然余响不绝,韵味无穷。 |
游终南龙池寺
孟郊
飞鸟不到处,僧房终南巅。
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
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边。
地寒松桂短,石险道路偏。
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
【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此诗以“游”为线索来贯穿全篇,行踪不定,视角多变,取景有独到之处,因而目接心想的景观与感受显得奇特、新鲜。 |
B.“步出”句突出山势巍峨,人行如在太阳上头;“坐依”句写出山景清幽,游客依溪而憩,这是以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 |
C.“地寒……”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山中景象:环视山野,天寒地冻使得松树桂树都矮了,山石险峻,使得道路更加偏僻。 |
D.尾联余韵悠长,让人回味:山寺敲响晚磬,专为依依不舍的游者送行,游者渐行渐远,磬声悠扬,飘落在遥远的天边。 |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注)东禅庄院
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女王城:在黄州城东十五里。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苏轼是北宋诗坛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才情豪迈,挥洒自如,本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
B.开篇以一“摇”字活画出春风荡漾、江柳轻拂的神态,表现了春天到来的迅疾。 |
C.颔联巧用叠词,前者拟溪流潺潺之声,后者描碧草新绿之色,视听结合更显得春意盎然。 |
D.这首诗前四句写“往岐亭”途中所见,五六句写女王城饯别。“数亩荒园”,点明了诗人的目的地。 |
偶题三首
朱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擘开④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⑤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⑥固随处弄潺溪⑦。
(注)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④擘开:冲开。⑤断梗枯槎:残枝枯叶。⑥筇(qiò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⑦潺谖:指流水。
(1)下列对这三首诗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三首诗都是作者在闲适的生活中对外界景物细致观察,产生联想,从而揭示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
B.第一首诗通过描写云腾致雨的景象,悟出了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产生质的升华的道理。 |
C.第二首诗中的山泉冲破峡谷,荡涤杂物,最终变成一川清流在平原回旋的形象,给作者以极大的震撼,同时也悟出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
D.第三首诗写作者寻觅流水源头的过程中,悟到了做学问要下大力气,多方探索,不可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的道理。 |
(3)诗家认为,三首诗虽都可归为说理诗,但第二首和一、三两首的说理方式是不同的。你认为有哪些不同之处?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作者运用了对比、渲染、列锦等手法,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但诗人借酒的意象表明自己是愁绪满怀的,尾联的“寂寂”也说明作者的愁苦。 |
B.颈联写春天水满,船行于水上,轻快如飞。微风轻轻拂过,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 |
C.尾联写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为防外人冲犯,门户闭得紧紧的。 |
D.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乡村风俗图。风景如画,不见人影,却处处可见人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