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1931年(选自《猛虎集》)
【小题1】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选出错误的一项()(2分)
A.“一掠颜色飞上了树”,以“一掠颜色”指代疾飞而来的黄鹂,写出了色彩,更写出了动感。 |
B.“翘着尾尖,它不作声”,这一句只写黄鹂翘着尾尖,又不作声,这是以瞬间之形画其瞬间之静。 |
C.“有人说”一句,只用“看,一只黄鹂”,即鲜活地点染出黄鹂来时所激起的惊慌忙乱之情。 |
D.第一节最后两句,渐由实而虚,倾诉着由眼前黄鹂所激荡起的欢欣、愉悦和希冀。 |
A.诗的第一节写黄鹂飞来,极为生动地写出了黄鹂疾飞而来默立于树的神采,并表现了诗人久蛰性灵的瞬间解脱的欢乐。 |
B.最后复叠的一句“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与前一节结句词语相同而情怀迥异。前面一句是写充实感,而这一句却是写作者极度的幻想。 |
C.这首诗写的是黄鹂,匆匆飞来又飞走的黄鹂是诗人眼前所见,而希望和失望交织的情怀却是诗人胸中所藏之情。 |
D.此诗所表现的就是对冲破牢笼、高飞远走,寻找自由轻快生涯的渴求,但诗人流露出来的更为持久的还是痛苦。 |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小题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小题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东屯①北崦②
杜甫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注)①东屯: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境。大历二年(767)杜甫因避战乱迁居至此。②崦:山。(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概述百姓因“盗贼”般的贪官污吏的残酷搜刮而陷于赤贫,甚至偏远的山民也被搜刮得一无所有。 |
B.诗歌颔联中“空村惟见鸟”一句与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鸟鸣山更幽”一句,都运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 |
C.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林图景,诗人漫步山林,微风拂面,清露滴身,这令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 |
D.诗歌尾联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诗句看似断裂,经合理想象后,可知语意为:从遥远的北山回头遥望,依稀可见战地弥漫的黄尘。 |
赠蜀府将(注)
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逄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原题下小注“蛮入成都,频著功劳”,指公元829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十年前的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
B.诗中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效忠国家的气节。 |
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了蜀府将的精湛武艺。 |
D.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府将被闲置冷落的遭遇。 |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岩峣②。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
[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的妹夫。②岩峣:高山。③分:甘愿。【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
B.颔联写作者登高赏菊,“红”对“绿”,“紫”对“黄”,色彩斑斓,场面欢乐。 |
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
D.本诗既有登东山所见实景,也有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情思,表达心志。 |
三闾祠
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已,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这首诗作于康熙十九年(1680)。诗人虽已逾而立之,只是一介书生,却毅然应贵州巡抚杨雍建之招,入其幕府,与平定“三藩之乱”。本诗就是查慎行随军入黔途经湖南常府武陵县时,凭吊屈原祠时所作。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与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凭吊屈原时,正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屈原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
B.首联通过阔大的背景,反衬祠堂的孤小冷清,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
C.颔联结合屈原的人生遭遇,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
D.颈联采用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屈原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人民对他的无限怀念之情。 |
【小题3】本诗与《离骚》在抒情方式方面有怎样的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蒹葭
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②。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③。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④。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⑤。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⑥。
(选自《诗经·国风·秦风》)
(注)①蒹葭: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③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④涘:sì,水边;⑤右:引申为曲折;⑥沚:zhǐ,水中的小洲。【小题1】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小题2】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东屯[注]北崦
杜甫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注)东屯: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境。大历二年杜甫在此避战乱。【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概述百姓因“盗贼”般的残酷搜刮而陷于赤贫,甚至连偏远的山民也被搜刮得一无所有。 |
B.颔联中“空村惟见鸟”与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鸟鸣山更幽”都使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 |
C.颈联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林图景。诗人漫步山林,微风拂面,清露滴身,这令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 |
D.尾联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诗句看似断裂,合理想象后,可知语意眺望远山,见战地有黄尘,回首不忍心看。 |
春夜别友人(其二)
陈子昂
紫塞①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余。
清泠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②。
(注)①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这里泛指北方边塞。②大臣书:《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句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芳樽夜”创设了送别宴席上美酒芬芳、温馨热闹的场面。 |
B.五、六句寓情于景,花瓣上挂满清凉露珠,檐边露水滴沥的描写,透露了抒情主人公的心情。 |
C.七、八句表明心意,化用典故,既委婉含蓄,又暗示了当时压抑的政治环境。 |
D.本诗语言畅达优美,诗篇虽略带感伤色彩,但基调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低回悲抑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