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这里指故里。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诗人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④游人:作者自指。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这里指故里。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诗人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④游人:作者自指。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二月二日为蜀地踏青节,次句“东风日暖闻吹笙”,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闻吹笙”和“东风日暖”分别从听觉和感觉写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 |
B.颔联中的“无赖”本指人的狡猾,这里指花朵开放柳芽舒展都是假象,具有欺骗人的意味。然而,不管是花柳还是蜂蝶都与遭遇人生低谷的诗人形成对照,反衬诗人内心的凄苦。 |
C.颈联“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中的“万里”和“三年”,表面上是写空间的悬隔,时间的漫长,实际上正是抒写诗人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 |
D.尾联“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中写的是新滩流水仿佛午夜檐间风吹雨打的凄凉之声,这是作者内心的独特感受。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2)赏析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3)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
B.第二句和“不尽长江滚滚来”都表达了时光流逝、桑榆晚景的感伤,都营造了凄婉、压抑之境。 |
C.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
D.第七句中“白发”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代指白发苍苍的老人;“庭树”则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庭柯以怡颜”。 |
(3)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边庭落日 骆宾王
紫塞流沙北,黄图①灞水东。一朝辞俎豆②,万里逐沙蓬。
候月③恒持满,寻源屡凿空。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河流控积石④,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⑤。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注释)①黄图,帝都。②俎豆,古代祭祀、宴客用的器具。诗人曾任太常寺奉礼郎。③候月,《史记·匈奴列传》:“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④积石,山名。指小积石,在今甘肃临夏西北,即古唐述山。⑤长虹,《史记·邹阳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全诗充分体现了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边庭落日 骆宾王
紫塞流沙北,黄图①灞水东。一朝辞俎豆②,万里逐沙蓬。
候月③恒持满,寻源屡凿空。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河流控积石④,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⑤。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注释)①黄图,帝都。②俎豆,古代祭祀、宴客用的器具。诗人曾任太常寺奉礼郎。③候月,《史记·匈奴列传》:“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④积石,山名。指小积石,在今甘肃临夏西北,即古唐述山。⑤长虹,《史记·邹阳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紫塞流沙”与“黄图灞水”相提并论,从时空落笔,意味深长。 |
B.“候月”“寻源”“边气”“烽烟”展现了紧张丰富的边庭生活。 |
C.“精诚贯长虹”既是诗人即景抒怀,又照应试题“边庭落日”。 |
D.全诗一韵到底,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洋溢着边塞征战的豪情。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除夜对酒赠少章①
陈师道
岁晚②身何托,灯前客未空③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注)①少章:秦少章,北宋著名词人秦观之弟。时为布衣,与陈师道交往颇密。②岁晚:一年将尽。(3)未空:(职业、事业)没有落空。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白居易有诗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试简要分析此句与本诗尾联在情感态度上的异同。
除夜对酒赠少章①
陈师道
岁晚②身何托,灯前客未空③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注)①少章:秦少章,北宋著名词人秦观之弟。时为布衣,与陈师道交往颇密。②岁晚:一年将尽。(3)未空:(职业、事业)没有落空。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师道此时身无所托,而“灯前客”均已得到一官半职,生活有着落。 |
B.陈师道半辈子在忧患中度过,虽有抱负,却无法实现,只好寄托于梦。 |
C.“一梦有无中”,说明梦与现实一样,诗人理想有时能实现有时又搁浅。 |
D.“发短”“颜衰”可视作诗人的自嘲之语,此处着意写当时的窘迫之态。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各句中对于原诗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小题2】全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做简要分析。
春题湖①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①湖,即杭州西湖。【小题1】下列各句中对于原诗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作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
B.颔联和颈联,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胜景作了细致描绘。 |
C.尾联,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 |
D.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各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小题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当时诗人寓居于此。【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
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
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
E.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不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诗人用笔苍劲,伸缩自如,感情激昂,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小题2】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②新扫旧巢痕③。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④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⑤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②九重,指朝廷。③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④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⑤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
B.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旧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
C.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
D.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诗歌第三联写得非常精彩,请从艺术手法角度加以赏析。
野 望①
杜甫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㝦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②。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③春酒④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注)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年)十一月,当时诗人正在外漂泊求职。②五溪:即沅水上游的五大支流。③射洪: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上游。④春酒:此指冬酒,因冬酿而春成,故称春酒。【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既写明了诗人此次出城野望的地点,也交代了他野望所见的山景与江色。 |
B.第二句点明时间,是在仲冬一个风起的日子,“凄凄”二字渲染出凄冷的氛围。 |
C.第三句承首句,重点写山,“连”“蟠”状群山的绵延和山势的盘曲,极为传神。 |
D.结尾“目极”二字,言全诗为“望”统领,诗人想到仕途无人提携,倍感伤心。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韩淲①
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年)秋。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全诗情随景生,景与意合,既显风雨中的气势充沛,又抒面对江山的万千感慨。
【小题2】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的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韩淲①
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年)秋。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引用开头,写出了重阳佳节之时,诗人于风雨飘摇中独登吴山之巅的形象。 |
B.颔联委婉抒情,既有年华渐老的感叹,也有无论入世出世,都意气轩昂的进取。 |
C.颈联情景交融,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于本应吟兴的“野色”之上,形成对比。 |
D.尾联以景结情,以暮色苍茫中江水翻腾的画面收束全诗,有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
【小题2】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的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小题2】尾联化用典故收笔,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此联用典的作用。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汉家大将营中吹笳的场景,喧闹嘈杂的气氛让诗人感到无比惊讶。 |
B.颔联中“寒光”“积雪”写出了边地条件之艰苦,高悬的旗帜显示出肃穆庄重。 |
C.颈联两句,前句写进攻姿态,后句说防守形势;前句写人事,后句析地形。 |
D.本诗从军事落笔,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