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三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偶题三首

朱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固随处弄潺溪

(注)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④擘开:冲开。⑤断梗枯槎:残枝枯叶。⑥筇(qiò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⑦潺谖:指流水。

(1)下列对这三首诗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三首诗都是作者在闲适的生活中对外界景物细致观察,产生联想,从而揭示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B.第一首诗通过描写云腾致雨的景象,悟出了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产生质的升华的道理。
C.第二首诗中的山泉冲破峡谷,荡涤杂物,最终变成一川清流在平原回旋的形象,给作者以极大的震撼,同时也悟出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D.第三首诗写作者寻觅流水源头的过程中,悟到了做学问要下大力气,多方探索,不可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的道理。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请从“堆”“擘”中任选一字赏析。
(3)诗家认为,三首诗虽都可归为说理诗,但第二首和一、三两首的说理方式是不同的。你认为有哪些不同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7-27 10:0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百丈山记

宋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注),无足观。独其西阁为,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若涌若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选自《宋代散文选注》,有删改)

(注)卑庳迫隘:房屋矮小狭窄。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度石梁,两崖 循:沿着
B.独其西阁为 胜:优胜
C.前芦山    揖:拱手行礼,此处指对着
D.不可数    殚:尽,竭尽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B.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C.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D.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丈山优美的风景大概从登上山三里多路,再越过十多级台阶才开始。
B.百丈山幽美险峻。既有小桥流水,凉风习习;又有峭壁飞瀑,水石相击。
C.百丈山上虽然有座庵,但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狭窄,没有观赏的价值。
D.芦山独立挺拔。周围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②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③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记孙觌事

(南宋)朱熹

靖康之难,钦宗幸虏营。虏人欲得某文。钦宗不得已,为诏从臣孙觌为之;阴觌不奉诏,得以为解。觌不复辞,一挥立就:过为贬损,以媚虏人;而词甚精丽,如宿成者。虏人大喜,至以大宗卤获妇之。觌亦不辞。其后每语人曰:“人不胜天久矣;古今祸乱,莫非天之为。而一时之士,欲以人力胜之;是以多败事而少成功,而身以不免焉。孟子所谓‘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者,盖谓此也。”或戏之曰:“然则子在虏营也,顺天为已甚矣!其寿而康也宜哉!”觌惭无以应。闻者快之。

乙巳八月二十三日,与刘晦伯语,录记此事,书以识云。

(注释)①靖康:宋钦宗的年号(1126—1127)。难:祸难,指汴京沦陷,徽、钦二宗被掳。②幸:指皇帝出行至某地。③某文:指降表。④寿而康:长寿、安康。⑤乙巳:即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冀____________  (2)饷_____________  (3)快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觌不复辞 秦强赵弱,不可不许
B.莫非天之为    不者,若属皆且为
C.然则子在虏营也 臣壮也,犹不如人
D.书以识云 不如善遇之
【小题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而一时之士,欲以人力胜之;是以多败事而少成功,而身以不免焉。
【小题4】《记孙觌事》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写的一篇讽刺小品文,通过寥寥二百字刻画出了孙觌_______的嘴脸。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世之传神写照者(1),能稍得其形似,已得称为良工。今郭君拱辰叔瞻,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

予顷(2)见友人林择之、游诚之,称其为人,而招之不至。今岁惠然来自昭武(3),里中士夫数人,欲观其能,或一写而肖,或稍稍损益(4),卒无不似,而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有可笑者。为予作大小二像,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持以示人,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亦有以知其为予也。

然予方将东游雁荡,窥龙湫,登玉霄以望蓬莱,西历麻源,经玉笥,据祝融之绝顶,以临洞庭风涛之壮,北出九江,上庐阜,入虎溪,访陶翁之遗迹,然后归而思自休焉。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而郭君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予游矣。予于是有遗恨焉。因其告行(5),书以为赠。

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

 注释 :(1)传神写照:此处指人物画。(2)顷:近来。(3)惠然来自昭武: 惠然来,即惠临之意。昭武,今甘肃境内县城。 (4)损益:此指修改画稿。 (5)告行:即辞行。
【小题1】第一段用普通画工和郭拱辰进行对比,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2】“麋鹿之姿,林野之性”在文中指的是作者身上显露的什么风度(限两个字)?
【小题3】下列对上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正、侧面描写的灵活运用,鲜明地表现了郭拱辰的高超画技。
B.第三段笔锋转至对游览路线的设想,表现了朱熹浓烈真切的山水雅兴,主旨立显。
C.本文属于“赠序”,篇幅较短小,但剪裁得当,行文从容,语短意隽。
D.本文看似语浅,实则意深,谈画论艺之中,贤人在野,朝政昏庸之意,见于言外。
【小题4】第三段作者感叹“予于是又遗恨焉”,作者的“遗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