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内文言文,翻译文后后面题。(9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小题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6分)
【小题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3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小题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6分)
【小题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①?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小题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观。(1分)
【小题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①?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小题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观。(1分)
【小题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
陶庵梦忆序
[明]张岱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试,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小题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小题4】下列各项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愕窒不敢与接
【小题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小题6】翻译下列课内文言文的句子。(6分)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分)
译:
(2)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3分)
译:
陶庵梦忆序
[明]张岱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试,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然瓶粟屡罄罄:净尽 | B.今日罹此果报罹:遭到 |
C.不次岁月,异年谱也次:次序 | D.自啮其臂曰啮:咬 |
A.因想余生平因叹慧业文人 |
B.駴駴为野人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 |
C.以笠报颅,以蒉报踵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 |
D.又唯恐其是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
A.以石报枕,仇温柔也 | B.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
C.恍然犹意非真 | D.其为痴人则一也 |
例:愕窒不敢与接
A.视为止,行为迟 |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C.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D.汝殁以六月二日 |
A.作者引用《枕中记》中“黄粱一梦”的故事,喻指自己过去的富贵生活如虚梦一场。 |
B.作者批评西陵脚夫“破其瓮”,而“得其梦便好”的想法,又揭示了寒士中试的不易。 |
C.作者自比“痴人”,犹喜说梦。承认自己虽大梦将寤,仍旧难舍名根,故有种种记叙。 |
D.本篇写出了作者的生活变迁、心路历程,透露出自嘲、自悔的情绪,可谓言约而意丰。 |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分)
译:
(2)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3分)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翠柳
(清)曹衍东
维扬汪本,以手谈①自诩。尝游于京洛缙绅间,曾见赏于吴桥某大司马,因称“棋汪”。由是一枰之上,方罫之间,闻汪生之风者,可以不战而先馁。
一日,游三楚,寓武昌。太守张公,高手也,癖于木野狐②。因与汪弈,三战三北,汪盛气临之。太守衔汪,因欲得一胜汪者以快意,而卒寥寥。
张于静夜灯前覆汪胜局,反覆凝思,计无所出。一婢名翠柳,慧而能。捧茗在张公侧久立,乃曰:“莲漏③三滴,犹抱石子不寐,夫人将不耐等矣。”张不答。翠柳指局曰:“但此间争一着先耳。”张恍然。遂命与弈,终局翠胜,张大喜,曰:“可儿,明日当与汪弈,为我一洗前辱。”
辰起,请汪及众宾至,复布局,曰:“今日有小女子学步者,愿先生教之。”汪漫应焉。张公呼翠柳出,汪视之,垂髫丫髻儇婢也。立案前,入局即持白子曰:“棋让一先。先生请下黑子,可以前驱胜我也。”汪颔之。甫三四着,汪色变。翠曰:“先生面赧矣。”翠上下嬉顾,略不经意,而子落枰间,一座皆惊。翠又曰:“先生汗出矣。”汪赧颜沉思,下子愈迟。翠随手掷之,疾若鹘落。既而翠柳棋声乃与笑声丁丁格格相酬答;汪如木偶,子更无着处。翠以手自捏其凤翘④曰:“先生坐,亦知立者苦否?”众粲然。而汪神丧志沮,辙乱旗靡。忽为翠柳于西北角上劫去十数子,如方塘一鉴,白鹭数点而已。翠乃以长袖自掩其口,胡卢曰:“先生负矣!先生负矣!”零碎连步以入。汪目望洋,不知所为,是局固未终也。
汪蹩躄返寓,明日遂行。
【注释】①手谈,指下棋。 ②木野狐,围棋的别称。 ③莲漏,古代计时的工具。 ④凤翘,女性的凤形首饰。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理解:汪本拖着疲惫的双腿踉踉跄跄返回了住所,第二天就走了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翠柳
(清)曹衍东
维扬汪本,以手谈①自诩。尝游于京洛缙绅间,曾见赏于吴桥某大司马,因称“棋汪”。由是一枰之上,方罫之间,闻汪生之风者,可以不战而先馁。
一日,游三楚,寓武昌。太守张公,高手也,癖于木野狐②。因与汪弈,三战三北,汪盛气临之。太守衔汪,因欲得一胜汪者以快意,而卒寥寥。
张于静夜灯前覆汪胜局,反覆凝思,计无所出。一婢名翠柳,慧而能。捧茗在张公侧久立,乃曰:“莲漏③三滴,犹抱石子不寐,夫人将不耐等矣。”张不答。翠柳指局曰:“但此间争一着先耳。”张恍然。遂命与弈,终局翠胜,张大喜,曰:“可儿,明日当与汪弈,为我一洗前辱。”
辰起,请汪及众宾至,复布局,曰:“今日有小女子学步者,愿先生教之。”汪漫应焉。张公呼翠柳出,汪视之,垂髫丫髻儇婢也。立案前,入局即持白子曰:“棋让一先。先生请下黑子,可以前驱胜我也。”汪颔之。甫三四着,汪色变。翠曰:“先生面赧矣。”翠上下嬉顾,略不经意,而子落枰间,一座皆惊。翠又曰:“先生汗出矣。”汪赧颜沉思,下子愈迟。翠随手掷之,疾若鹘落。既而翠柳棋声乃与笑声丁丁格格相酬答;汪如木偶,子更无着处。翠以手自捏其凤翘④曰:“先生坐,亦知立者苦否?”众粲然。而汪神丧志沮,辙乱旗靡。忽为翠柳于西北角上劫去十数子,如方塘一鉴,白鹭数点而已。翠乃以长袖自掩其口,胡卢曰:“先生负矣!先生负矣!”零碎连步以入。汪目望洋,不知所为,是局固未终也。
汪蹩躄返寓,明日遂行。
【注释】①手谈,指下棋。 ②木野狐,围棋的别称。 ③莲漏,古代计时的工具。 ④凤翘,女性的凤形首饰。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不战而先馁馁:丧失勇气 |
B.太守衔汪衔:对……怀恨在心 |
C.而卒寥寥卒:(直至)死亡 |
D.先生面赧矣赧:羞惭脸红 |
A.曾见赏于吴桥某大司马,因称“棋汪”我欲因之梦吴越 |
B.因欲得一胜汪者以快意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
C.一婢名翠柳,慧而能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 |
D.忽为翠柳于西北角上劫去十数子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
A.尝游于京洛缙绅间,曾见赏于吴桥某大司马 理解:曾经和北京、洛阳的一些达官贵人交往,并被吴桥的某大司马赏识 |
B.今日有小女子学步者,愿先生教之 理解:今天有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女孩儿,希望得到先生的指点 |
C.汪目望洋,不知所为 理解:汪本眼神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 |
D.汪蹩躄返寓,明日遂行 |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交代了汪本高超的棋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敬佩之情。 |
B.翠柳边下棋边说笑体现了她的活泼轻松,这与汪本的心情形成了对比。 |
C.翠柳说汪本坐着不知别人站着的苦,是揶揄汪本犹豫不决,落子太慢。 |
D.一个丫鬟在终局前就战胜一代围棋高手,说明了“山外有山”的道理。 |
对下列文言句中划线部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理解:事情(让人)太辛苦了,就考虑给一些容易完成的任务
A.起伏北壁石窗下,微窥之 理解:稍稍看了一眼 |
B.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理解:因此不会失去战争的能力 |
C.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 理解:使中原疲惫衰败,而把攻打匈奴当作快意之事 |
D.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 |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8处)(4分)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颜之推《颜氏家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颜之推《颜氏家训》)
请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19分)
武昌九曲亭记①
(宋)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④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选自《栾城集》)
【注】①此文作于元丰五年,当时苏氏兄弟贬官黄州与筠州已经三年。②陂陁(pō tuó):不平坦。③蹇(qiān)裳:提起衣服。④洒然:惊异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4】用叙线(/)给下面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山 中 有 二 三 子 好 客 而 喜 游 闻 子 瞻 至 幅 巾 迎 笑 相 携 徜 徉 而 上 穷 山 之 深 力 极 而 息 扫 叶 席 草 酌 酒 相 劳 意 适 忘 反 往 往 留 宿 于 山 上。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3分)
(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4分)
武昌九曲亭记①
(宋)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④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选自《栾城集》)
【注】①此文作于元丰五年,当时苏氏兄弟贬官黄州与筠州已经三年。②陂陁(pō tuó):不平坦。③蹇(qiān)裳:提起衣服。④洒然:惊异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居住。 |
B.仰瞻陵阜,旁瞩溪谷瞩:注视,观望。 |
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效:验证,证明。 |
D.斥其所据,亭得以广斥:开拓。 |
A.不知其久也其皆出于此乎 |
B.而姑寓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
C.不足以席宾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D.相携徜徉而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A.从本文看,苏轼善处逆境,能通过遨游山水,结交朋友来自得其乐,冲淡与化解通常贬谪必然造成的度日如年的痛苦。 |
B.苏轼面对废弃的九曲亭“睥睨终日”,表现出对败落的九曲亭的痛惜以及对“遗址甚狭”、难以重建的无奈;这和后文“子瞻于是最乐”形成对比,趣致盎然。 |
C.文章最后议论苏轼的“以适意为悦”,“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暗合了苏轼建亭的意图,但也流露出一丝为人处世的消极情怀。 |
D.结合苏氏兄弟两人的政治处境,苏辙写这篇亭记,意在赞美其兄旷达洒脱的思想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作者本人的乐观态度和坦荡襟怀。 |
山 中 有 二 三 子 好 客 而 喜 游 闻 子 瞻 至 幅 巾 迎 笑 相 携 徜 徉 而 上 穷 山 之 深 力 极 而 息 扫 叶 席 草 酌 酒 相 劳 意 适 忘 反 往 往 留 宿 于 山 上。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3分)
(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4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真州东园记
欧阳修
真州当东南之水会,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官。三人者,乐其相得之欢,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
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渠芰荷之的砺①,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吾于是信有力焉。凡图之所载,皆其一二之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其为吾书其大概焉!
又曰:“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木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而皆去也,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后先,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
庐陵欧阳修记。
注:①的砺:明亮鲜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真州东园美景的一项( )(3分)
①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 ②芙渠芰荷之的历
③苍烟白露而荆棘 ④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
⑤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 ⑥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题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3分)
(2)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3分)
(3)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4分)
真州东园记
欧阳修
真州当东南之水会,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官。三人者,乐其相得之欢,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
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渠芰荷之的砺①,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吾于是信有力焉。凡图之所载,皆其一二之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其为吾书其大概焉!
又曰:“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木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而皆去也,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后先,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
庐陵欧阳修记。
注:①的砺:明亮鲜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乐其相得之欢得: 投合 |
B.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走: 离开 |
C.天下之冲也冲:交通要道 |
D.而又协于其职协:配合协调 |
①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 ②芙渠芰荷之的历
③苍烟白露而荆棘 ④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
⑤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 ⑥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④⑥ | D.③④⑥ |
A.许子春的陈述流露了其三人建造东园的自豪感,让人从中强烈感受到了东园无法言说的美丽。 |
B.欧阳修面对东园艳丽典雅的景致和游人游玩的欢乐景象,激动不已,欣然命笔,为园作记。 |
C.许子春认为,四方人士天天前来东园游览,他们三人总会离开,也为让后人知道东园的来历,有必要作文留念。 |
D.许子春从昔日的废营地变为美丽的东园这事实中认识到有能力可以改变环境。 |
(1)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3分)
(2)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3分)
(3)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4分)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选自《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选自《孟子·离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