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归求救国之策②北驱予并往,不在使者之目
B.①资政殿学士行②贾余庆等祈请使诣北
C.①不幸吕师孟构恶前②以至永嘉
D.①予自度不得脱,直前诟虏帅失信②夜以兵围所寓舍
【小题2】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B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C 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D 请罪于母,母不许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段议论是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王朝暗淡前景的担忧以及自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决心。
B 作者的报国之志在文中被表达成“忠君”之义,认为只要能“重见日月”就死而无憾了,这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作者真实的思想境界。
C 文中引用《出师表》中的句子,意在表明自己有当年诸葛亮兴复汉室那样为国竭忠尽力的崇高志向。
D 本段正面阐述了作者的报国之志,说明了自己九死一生、侥幸活下来的意义之所在。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劝学(节选)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而望矣跂:提起脚跟B.而江河绝:横渡
C.金石可镂:同“漏”孔穴D.而闻者彰:清楚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尝终日思矣
A.锲舍之B.吾尝跂望矣
C.臂非加长也,见者远D.蟹六跪二螯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先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的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弥补不足
B.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C.第二段通过正反对比,反复设喻,论述了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D.第二段中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并且与“蟹”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下来并不是不容寻常,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啊。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不违背劳动规律,山谷中就有不可胜数的食物。。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和天相接,四望浑然一体。
D.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死去的人如同这东去的江水,再也不能品味人生了。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9分)
送职方郎中王君赴任序 金 实
守令之誉,出于私爱狎昵者[1],固不足信;见于贤士大夫之称许,宜若可信矣,然君子好扬人之善而讳称人之恶,故犹有不足征者。然则如之何而可?亦惟闾阎之细民,田野之鄙夫,穷乡蔀[2]屋之妇人小子,心不留毁誉,言不知触讳,感悦而归之,斯可信矣。此古之观风者所以采民谣而识循吏,知教化,用是道也。
余友王韦庵,永乐中为深泽令,在县且二十余年,示民以教化,字之如子,民实爱戴之如父母。尝坐擅发官廪赈民,逮于理,得输役以赎。民驱牛车二百辆代之役,弥月而竟,迎令还治,歌舞填道。又尝疾遘几危,民徬徨奔走,以香燃膊祷于神,谒医救疗之,无不至。疾间[3],则刲羊豕[4],巷歌醉饱以自庆。其得民若此类者不可殚纪[5]。去县之日,民摭[6]其善政为歌谣,言虽不能成章而意以独至。后为东朝官,营居室于长安西门,其民有不远数百里,操畚锸[7]负砖瓦来趋其事者数十人,不浃[8]旬而成。此余所目见者也。
及出为松江同知,首奏免逋租数十万,理冤狱,活无辜民以千数,劬[9]力于民隐,如居深泽时。细民悦而归人,亦如深泽之民。每由公事至旁郡,求直者累累然相属于道,至拥其舟不得行。余适与君邂逅于檇[10]李,又尝目见之。若是以观,君之所为,其得誉于人,非惟不出于私爱狎昵者之中,而见称于贤士大夫之文章,亦非过情矣。直不知视古之循良又何如邪?
内艰[11]服除,来朝京师。大司马王公素知其贤,言于上,以为职方郎中。我国家太平六七十年,内外军政虽有成法,然历年既久,消长不齐,中间牵合填补,宁无蔽欺纷纠之弊?皇上所以究心于此,分遣大臣巡行四方清理之,正欲辨别其是非真伪,以为取舍,庶使军之部伍有稽,而民之版图不乱,其法甚良而密,而职方实莅其事。三二年间,枉抑赴诉者听理于司马门,经时历岁,有不得命而不免于饥冻死亡者矣。今大司马既委君以此任,君当为知己者用,则将忘己之利害,以别白其是非,使枉者直,抑者伸,无告者依依有所赖,亦如深泽、松江之民,则君之才之德,为大臣之所荐闻,为天子之所举用,可无负矣,岂不毅然大丈夫哉!慎毋致人曰:“功名不及于居守令时。”则甚不可也。
太学生陈[王献]君之姻友也以郡人之意来征言余辱与君有撩寀之好故因[王献]之请而致忠告焉。君名源,字启泽,漳之龙岩人。登甲申进士第,博学善属,韦庵其别号云。
(1)狎昵:亲昵。(2)蔀(bǒu)屋:用草席盖顶的房屋。指穷人所住的房屋。(3)疾间:疾病痊愈。(4)刲(kuī):宰杀。(5)殚纪:尽记。(6)摭(zhí):拾取,收集。(7)锸(chā):铁锹。(8)浃(jiā):满。(9)劬(qú):勤劳。民隐:人民的痛苦。(10)檇(zuì)李:古地名,在今浙江嘉兴市西南。(11)内艰:指母丧。服除:服丧期满后除去丧服。(12)僚寀(cài):同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如子字:养育
B.使军之部伍有稽庶:希望
C.不浃而成旬:十五天
D.博学善文属:连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见贤士大夫之称许州司临门,急星火
B.在县二十余年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C.细民悦归之泉涓涓始流
D.君之才德大臣之所荐闻请以赵十五城秦王寿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太学生陈[王献]/君之姻友/也以郡人之意来征言/余辱与君有撩寀之好/故因[王献]之请而致忠告焉。
B.太学生陈[王献]/君之姻友也/以郡人之意来征言/余辱与君有撩寀之好/故因[王献]之请而致忠告焉。
C.太学生陈[王献]/君之姻友也/以郡人之意来征/言余辱与君有撩寀之好故/因[王献]之请而致忠告焉。
D.太学生陈[王献]君/之姻友也/以郡人之意/来征言余/辱与君有撩寀之好/故因[王献]之请而致忠告焉。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尝坐擅发官廪赈民,逮于理,得输役以赎。
(2)及出为松江同知,首奏免逋租数十万,理冤狱,活无辜民以千数。
(3) 大司马王公素知其贤,言于上,以为职方郎中。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问题(15分)
福州州学经史阁记 朱熹
福州之学,在东南为最盛,弟子员常数百人。比年以来,教养无法,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以故风俗日衰,士气不振,长老忧之。而不能有以救也。绍熙四年,今教授临邛常君滩孙始至,既日进诸生,而告之以古昔圣贤教学之意。又为之饬厨馔,葺斋馆,以宁其居。然后谨其出入之防,严其课试之法,朝夕其间,训诱不倦。于是学者竞,始知常君之为吾师。而常君之视诸生,亦闵闵焉,惟恐其不能自勉以进于学也。故尝虑其无书可读,而业将病于不广,则又为之益置书史,合旧为若干卷,度故御书阁之后,更为重屋以藏之。而以书来,请记其事,且致其诸生之意,曰:“愿有以教之也。”
予惟古之学者无他,明德新民,求各止于至善而已。夫其所明之德,所止之善,岂有待于外求哉?识其在我,而敬以存之,其亦可也。其所以必曰读书云者,则以天地阴阳事物之理,修身事亲齐家及国,以至于平治天下之道,与凡圣贤之言行,古今之得失,礼乐之名数,下而至于食货之源流,兵刑之法制,是亦莫非吾之度内。有不可得而精粗者,若非考诸载籍之文,沉潜参伍,以求其故,则亦无以明夫明德体用之全,而止其至善精微之极也。
然自圣学不传,世之为士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惟书之读,则其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禄利而已。是以天下之书愈多,而理愈昧。学者之事愈勤,而心愈放。词章愈丽,论议愈高,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无以乎古人。然非书之罪也。读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无以为之地也。今观常君之为教,既开之以古人教学之意,而后为之储书以博其问辨之趣,建阁以致其奉守之严,则亦庶乎本末之有序矣。予虽有言,又何以于此哉。因序其事,而并书以遗之,二三子其勉之哉!(本文选自《才子的散文》,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学者竞,始知常君之为吾师。劝:劝告,劝说。
B.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无以乎古人。逮:逮捕、捕捉。
C.以钓声名、禄利而已。干:追求,求取。
D.予虽有言,又何以于此哉。加:追加,加倍。
【小题2】以下四组选项中,全都符合朱熹“学之有本”的治学观点的一组是(3分)
①告之以古昔圣贤教学之意   ②又为之饬厨馔,葺斋馆,以宁其居   ③明德新民,求各止于至善④记诵训诂文词   ⑤开之以古人教学之意   ⑥储书以博其问辨之趣,建阁以致其奉守之严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⑤D.②⑤⑥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福州州学的学风,本是东南一带最为浓郁的。但近年来,因为教育培养不得法,不知本末,导致风俗衰弱,读书人也无法振作,德高年长的人对此忧心忡忡。
B.朱熹认为,彰明品德,自成新民,并力求做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是治学的根本。“根本”没有建立起来,学习也就变成了追求名誉、禄利的工具而已。
C.常滩孙来到福州,先开示以古人的教学之意,然后为学生“宁其居”、“严其防”、“严其法”,并为他们储书建阁,等等举措,符合朱熹“本末有序”的观点。
D.朱熹的观点有些未免失于偏颇。比如,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朱熹却认为天下的书越多,道理就越昏昧不清,这是书的罪过。这一观点就值得批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尝虑其无书可读,而业将病于不广。(3分)
(2)因序其事,而并书以遗之,二三子其勉之哉!(3分)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1)-(2)题。(6分)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1)选择上面语段中的词填空。(2分)
战国时期各国间存在“王道”和“霸道”两种政治观,孟子反对    的“霸道”,主张    的“王道”,认为通过民本思想与仁政思想的运用,可以实现“王道”这一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2)结合上面语段,分析下面的选段,谈谈你对孟子的“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的观点的理解。(4分)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②,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③,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注释] ①戴不胜:宋国大夫;②庄岳:庄,街名;岳,里名,都在齐都城临淄城内。这里代指齐都中的闹市区;③薛居州:宋国人。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的还是地位高低的都居住在薛居州那里,那君王和谁去做坏事呢?
B.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反问戴不胜,楚国大夫的儿子要学说齐国话,是找齐国的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的人来教他好?
C.盂子认为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他周围用楚国话来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齐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
D.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好人,那么国君也就会和大家一起向善做好事。相反,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坏人,那么国君也就很难做好人了。
【小题2】(小题2)请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学习者与所处环境的关系。(3分)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臣郎中,寻蒙国恩,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官职的任免无直接关系的一项是(3分)
A.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B.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C.除臣洗马D.过蒙拔擢
【小题2】对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臣以供养无主 ②谨拜表以闻 
③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④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A.①和②同,③和④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同
C.①和②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小题3】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一段文字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表达对君王赏识厚遇自己的感激之情。
B.李密以前做过蜀汉的官,“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几句,也想让昔日同僚对他目前的尴尬处境有所理解。
C.说“刘病日笃”使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以“尽孝”抗衡“尽忠”,为下文“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作铺垫,机智巧妙。
D.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催逼得紧,他就在这个“孝”字上大做文章,于是气息奄奄的祖母成了挡箭牌,可谓吉人自有天相。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田生之文,稍融会六经,及先秦诸子诸史,尤契者蒙叟、贾长沙也。姑为近格,乃兼并昌黎、大苏,亦用其髓,弃其皮耳。师心纵横,不傍门户,故了无痕凿可指。诗亦无不可模者而亦无一模也此语良不诳以世无知者故其语亢而自高犯贤人之病无怪也。
(徐渭《书田生诗文后》,有删节)
【小题2】“贾长沙、昌黎”分别指        。(2分)
【小题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田生之诗”的特点,不超过20个字。(2分)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精神专一,忘掉形骸,似乎与万物相融合。(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B.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顾及细节,行大礼不必计较细小的礼让。(司马迁《鸿门宴》)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从哪里去知道他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小呢?(韩愈《师说》)
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看廉颇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啊?(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