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五亩之宅B.王道之始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鸡豚狗彘之畜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小题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用比喻说理,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B.“不可……也”的句式,给人以吃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孟子对梁惠王的间接批评。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文言文阅读
(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乙)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可以问不,而老可以问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1】在下面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
A.甲中的“是故”与甲中的“所以”同义
B.甲中的“是故”与乙中的“是故”同义。
C.甲中的“吾从而师之”中的“而”与乙中的“行之而不以为耻”中的“而”用法和意义相同。
D.甲文中的“贵”“贱”与乙文中的“贤”“不肖”同义。
【小题2】对“夫子贤之”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很尊敬孔文子。B.孔子认为他是贤能的人。
C.孔文子认为他有贤才。D.那您很尊敬他了。
【小题3】上面两段文字阐述的观点基本相同,对这个相同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都强调了古今求学的人都必须有老师。
B.都说明了古代圣人是不耻下问的,而圣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要不耻下问。
C.都强调有了疑难问题要“问”,而问的对象不必管他贵贱,而只看他是否懂“道”。
D.都批判了那种以问为耻的作风。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惠文、武、昭襄蒙故业,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公既没:通假字,通“殁”,死。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遗策因:沿袭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关而攻秦叩:攻打
D.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喜爱
【小题2】比较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秦孝公据崤函固   ② 商君佐
收要害之郡 ④ 追亡逐,伏尸百万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师说》一文,完成后面的题(9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1.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以下《论语》文段,完成各小题(15分)
①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②子曰:“举直诸枉,能使枉者直。”
③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④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伊尹,不仁者远矣。”
⑤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⑥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⑦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⑧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
⑨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好学也。”
⑩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⑾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
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⒀子曰:“我非生而知者,好古,敏求之者也。”
⒁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
者。
【小题1】选出加线的字词翻译错误的一项
A.举直诸枉:通“措”,安置。B.伊尹,不仁者远矣:选拔人才
C.造次必于是:做了错事D.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小题2】选出加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
A.可以托六尺之孤B.颠沛必于是
C.今之成人者何必然D.视其所以,观其所由
【小题3】选出加线的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
A.尧舜犹病诸知我者天乎B.己欲立立人色取仁行违
C.不如丘好学也我非生而知D.不其道得之敏求之者也
【小题4】选出句式特点与“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一致的一组
A.富哉言乎B.选于众
C.德之不修D.事其大夫之贤者
【小题5】选出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组
A.孔子认为所谓的仁人,就是能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想要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
B.孔子认为,真正的通达的人,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察觉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自己比不上别人的地方。
C.孔子认为,富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东西,贫贱是人人都想要摆脱的东西,但一定要以不违背仁德的方法去实现。
D.孔子认为,即使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也不应该埋怨上天,不应该责怪别人,而是应该向下学习礼乐,向上通达天命。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越州余姚县海塘记
王安石
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始堤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其先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至君遂以文学其家。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方作堤时,岁丁亥十一月也,能亲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其仁民之心,效见于事如此,亦可以已,而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令嗣续而完之,以永其存。善夫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其不可以无传而后之君子考其传得其所以为其亦不可以无思
而异时予尝以事至余姚,而君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君曰:“道以闳大隐密,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其治政教令施为之详,凡与人共,而尤丁宁以急者,其易知较然者也。通涂川,治田桑,为之堤防沟浍渠川以御水旱之灾,而兴学校,属其民人相与习礼乐其中,以化服之,此其尤丁宁以急,而较然易知者也。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至或尽其力以事刀笔簿书之间而已,而反以谓古所为尤丁宁以急者,吾不暇以为,吾曾为之,而曾不足以为之,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其材。嘻!其可叹也。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不出于此乎?”予良以其言为然。既而闻君之为其县,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既又有堤之役,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为之书其堤事,因并书其言终始而存之以告后之人。庆历八年七月日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其旁田者冒:淹没
B.至君遂以文学其家世:继承
C.而君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过:责备
D.而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胜:制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始堤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  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B.能亲身当风霜氛雾之毒 安能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D.不出于此乎? 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题为“海塘记”,主要篇幅却用来叙述作者与筹建海塘的顾景初“从容言天下事”,在肯定谢景初言行的同时,也侧面反映了作者的为政思想。
B.作者写作本文一是为了完成谢景初所托,二为记取谢景初之言留存后人深思。
C.谢景初认为,兴修水利、治理农桑以及兴办学校、使百姓相习礼乐,这是地方官的两件大事,作者深以为然。
D.谢景初急民之困的为官之道与世吏之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因而,作者认为宋代近百年来教化不行的原因就在于官吏们的不作为。
【小题4】作“/”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善 夫 仁 人 长 虑 却 顾 图 民 之 灾 如 此 其 至 其 不 可 以 无 传 而 后 之 君 子 考 其 传 得 其 所 以 为 其 亦 不 可 以 无 思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 (3分)
(2)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既又有堤之役,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4分)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5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郎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列子·天瑞》)
【小题1】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是什么?(2分)  
【小题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比较儒家和道家人生态度的不同。(3分)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五代史记一行传叙
(宋)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乱世,而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坏,至于如此;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①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行传》。
【注】①俛:同“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当时可道者何少也怪:对……感到奇怪
B.风俗坏隳:毁坏
C.必有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负:辜负
D.处乎山林而麋鹿群:与……为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乱世    青取之于蓝而青
B.嫉世远去不可见者 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
C.泯没而无闻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
D.吾得二人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行传》是欧阳修修著的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五代史记一行传叙》是这个合传的序。
B.序文的第一节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有所获。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
C.从第二节起,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有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郑遨、张荐明,有坚守道义的石昂,有宁死不屈的程福赟,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伦。
D.欧阳修对于四个传主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但有一个句式“吾得一(二)人焉”却四次反复使用,以反映搜求不易。叙述、评议和感喟交织在一起,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深得太史公笔法神理。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5分)
(2)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2分)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师说》选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找出“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皆出于此乎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吾未见其明也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吾从而师之
【小题3】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请指出正确的一项(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共8分)
①、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3分)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分)
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2分)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