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里克等已杀奚齐、悼子,使人迎公子重耳于翟,欲立之。重耳谢。里克使迎夷吾于梁。夷吾欲往,吕省、郤芮曰:“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计非之秦,辅强国之威以入,恐危。”乃使郤芮厚赂秦,约曰:“即得入,请以晋河西之地与秦。”及遗里克书曰:“诚得立,请遂封子于汾阳之邑。”秦缪公乃发兵送夷吾于晋,立为晋君,是为惠公。

惠公夷吾元年,使邳郑谢秦曰:“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亦不与里克汾阳邑,而夺之权。四月,周襄王使周公忌父会齐、秦大夫共礼晋惠公。惠公以重耳在外,畏里克为变,赐里克死。谓曰:“微里子寡人不得立。虽然,子亦杀二君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里克对曰:“不有所废,君何以兴?欲诛之,其无辞乎?乃言为此!臣闻命矣。”遂伏剑而死。

惠公之立,倍秦地及里克,诛七舆大夫,国人不附。二年,周使召公过礼晋惠公,惠公礼倨,召公讥之。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缪公将兵伐晋。晋军败,获晋公以归。十四年九月,惠公卒,太子圉立,是为怀公。秦缪公乃发兵送内重耳,使人告栾、郤之党为内应,杀怀公于高梁,入重耳。重耳立,是为文公。

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九年冬,晋文公卒,子襄公欢立。是岁郑伯亦卒。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A.卒与粟,自雍绛 属:连续B.欲诛之,其无乎?  辞:推辞
C.惠公礼,召公讥之   倨:傲慢D.乃令使谓秦缪公    间:暗中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不相同的是
A.得立,请遂封子于汾阳之邑 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B.里子寡人不得立 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C.寡人争之弗能得,故秦    荆轲顾笑舞阳,前为
D.亡郑晋,于晋得矣 持千金之资币物,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里克使迎夷吾梁 嘉为先言秦王
B.内犹有公子可立者外求    秦王必喜善见臣
C.始夷吾河西地许君 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D.秦缪公发兵送夷吾于晋    事所以不成者,欲以生劫之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是中国古代一种对别人的称谓,敬辞,只用于男性,和“弟”的用法不一样。“弟”有时可以指女性,如“骊姬弟生悼子”。
B.“大夫”是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寡人”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
D.“东道”指请客的主人或接待别人的人。语出《左传·僖公三十年》,因郑国在秦国之东,甘愿做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或“东道主”。
【小题5】下列选项中的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小题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
B.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
C.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
D.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
【小题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夷吾想回晋国继承君位,吕省、郤芮等人对此很怀疑,认为只有借助强国的力量回国,才不会有危险,因此夷吾派他们去贿赂秦国。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秦国饥荒攻打他们,理由是“之前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晋国战败,惠公成为俘虏,不久就死了,他的儿子太子圉继位。
【小题8】(1)秦缪公派兵送夷吾归国和惠公夷吾元年“倍秦地”一事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也有记载,相对应的文字为“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请翻译这句话。
(2)面对晋国和秦国的合围,郑国危在旦夕,“乃间令使谓秦缪公”并以“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的说辞成功说服秦缪公退兵。这说辞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表述总结得更为简洁:“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请翻译这句话。
【小题9】《东周列国志》里说烛之武“须眉尽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无不含笑”,但就是这样一位须发尽白的老者,却在大兵压境之时,“夜缒而出”,独闯秦营,最终使秦国退兵。综合选文、课文与《东周列国志》里的这段文字,分析一下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愿太傅更虑也。”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见荆轲,曰:“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春秋时期为国王的辅佐大臣,国王年幼或空缺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B.避席,是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
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礼节,意为拜两次,表达对对方的敬意。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D.孤,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谷”等。也用于一方之长的称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认为刺杀秦王将引发秦国内乱、群臣相互猜疑,各诸侯国就可以趁机合纵,一定能够攻破秦国。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国以远 鄙:把……当做边邑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C.行李之往来,其乏困 共:通“供”,提供
D.夫晋,何之有   厌:厌倦
【小题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为太子征①。齐以破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之。

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 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衣,无可以分者,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 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②,襄王呼而问之曰:“汝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汝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曰:“奈何?” 曰:“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 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乃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战国策•齐策六》)

(注)①征:证明。②贯珠者,采集珍珠的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单之立   疑:迟疑
B.襄王之     恶:憎恶
C.不早图,恐之 后:落在后面
D.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之    谷:给粮食吃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齐破燕/敢烦执事
B.出不能行,坐沙中/燕、赵、韩、魏闻之,皆朝
C.王不如以为己善/于是相如前进缶,跪请秦王
D.赐单牛酒,嘉其行/今君既栖于会稽之上, 然后求谋臣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直接表现贯珠者的智慧的一组是(   )
①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
②王不如因以为己善。
③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
④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⑤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
⑥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A.①②③B.②③⑤
C.①④⑥D.④⑤⑥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夫晋,何之有   厌:嫌弃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封:疆界
D.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类的一组是
A.晋函陵,秦军氾南   其一坐于前
B.济而夕设版焉 吾三省吾身
C.烛之武退秦师 必先其心志,劳其筋骨
D.越国以远   吾妻之我者,私我也
【小题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词依字数多少来划分,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D.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规,字威明,八岁丁所生母忧,居丧有至性。齐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流涕,称曰“孝童”。叔父睐亦深器重之,常曰:“此儿吾家千里驹也。”年十二,略通《五经》大义。及长,遂博涉有口辩。为本州迎主簿。起家秘书郎,累太子洗马。

天监十二年改造太极殿毕规献《新殿赋》其辞甚工后为晋安王纲云麾谘议参军久之为新安大守。父忧去职,服阕,袭封南昌县侯。除中书黄门侍郎,敕与陈郡殷芸、琅邪王锡、范阳张缅同侍东宫,俱为昭明大子所礼。湘东王绎时为丹阳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曰:“江左以来,未有兹举。” 特进萧琛、金紫光禄大夫傅昭在坐,并谓为知言。朱异尝因酒卿规,规责以无礼。

普通初,陈庆之北侵,陷洛阳,百僚称庆。规退曰:“可吊也,又何贺焉?道家有云:非为功难,成功难也。昔桓温得而复失,宋武竟无成功。我孤军无援,深入寇境,将为乱阶。”俄见覆没。

六年,武帝于文德殿饯广州刺史元景隆,诏群臣赋诗,同用五十韵。规援笔立奏,其文又美,武帝嘉焉,即日授侍中。后为晋安王长史。王立为太子,仍为散骑常侍、大子中庶子,侍东宫。太子赐以所服貂蝉,并降令书,悦是举也。寻为吴郡太守,主书芮珍宗家在吴,前守宰皆倾意附之。至是珍宗假还,规遇之甚薄。珍宗还都,密奏规云“不理郡事”。俄征为左户尚书,郡境千令人诣阙请留,表三奏,上不许。求于郡树碑,许之。

规常以门宗贵盛,恒思减退。后为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辞疾不拜,遂于钟山宋熙寺筑室居焉。卒,赠光禄大夫,谥曰文。皇太子出临哭,与湘东王绎令曰:“王威明风韵道上,神峰标映,千里绝迹,百尺无枝,实俊人也。一尔过隙,永归长夜,金刀掩芒,长淮绝涸。去岁冬中,已伤刘子,今兹寒盂,复悼王生。俱往之伤,信非虚说。”规集《后汉》众家异同,注《续汉书》二百卷。

(选自《南史·梁书》)

注释:①江左,指东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监十二年/改造太极殿/毕规献《新殿赋》/其辞甚工/后为晋安王纲云麾谘议参军/久之/为新安大守
B.天监十二年/改造太极殿毕/规献《新殿赋》/其辞甚工/后为晋安王纲云麾谘议参军/久之/为新安大守
C.天监十二年/改造太极殿/毕规献《新殿赋》/其辞甚工/后为晋安王纲云麾谘议参军久/之为新安大守
D.天监十二年/改造太极殿毕/规献《新殿赋》/其辞甚工/后为晋安王纲云麾谘议参军久/之为新安大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B.迁,古代指官员职务的变动。古代授予官职、解除官职都有相应的词,如指解除官职的词有“夺”“罢”“黜”等;授予官职的词有“除”“拜”“授”“赏”等。
C.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规定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如父母去世要服丧一年。
D.东宫,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可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亦指太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规八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服丧期间,齐太尉徐孝嗣每次看到他哀伤流泪,很是感动,于是称他为“孝童”。
B.湘东王萧绎任丹阳尹时,他和朝廷官员宴饮集会,委托王规行酒令。王规以“从东晋以来,就没这种做法”从容应对。
C.朱异曾经因为喝醉了酒而称王规为“卿”,王规果断地指责了朱异的失礼行为。
D.朝廷征召王规任左户尚书。吴郡百姓到京城请求让王规留任吴郡,朝廷没有答应,只答应了在吴郡为王规立碑的请求。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孤军无援,深入寇境,将为乱阶。
(2)规援笔立奏,其文又美,武帝嘉焉,即日授侍中。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我呼入,吾得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霸上 军:驻军
B.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泛指六国之地
C.秦时与臣 游:游玩
D.吾得事之 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的
A.君我呼入    使子婴
B.具告事 料大王士卒足当项王乎
C.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D.待将军 今人有大功击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在危急时刻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
B.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C.项伯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突然变为转机,并且要求刘邦早点儿去感谢项王。
D.张良足智多谋,刘邦隐忍狡猾,项伯知恩图报,相比之下,项羽则有妇人之仁。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B.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 谢:道谢
C.图而匕首见    穷:穷尽
D.荆轲废,乃其匕首提秦王 引:举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使毕使前     ②若亡郑而有益
B.①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②其无礼于晋
C.①愿举国内臣   ②君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D.①燕王诚振怖大王威 ②微夫人力不及此
【小题3】下列对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重点描述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
B.文中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杀秦王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课文文言语段,回答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而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谁大王为此计者 为:wèi
B.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  当:dǎng
C.沛公奉酒为寿 卮:zhī
D.张良出,项伯 要:yāo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项王许诺B.约为婚姻
C.秋毫不敢有所近D.为之奈何
【小题3】下列词语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项伯杀人,臣B.秦地可尽
C.吏民,封府库D.左右欲相如
【小题4】下列对两组句子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君与项伯有故?
(4)沛公在?
A.两个“所以”相同,两个“安”字不相同
B.两个“所以”不相同,两个“安”字不相同
C.两个“所以”相同,两个“安”字相同
D.两个“所以”不相同,两个“安”字相同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因以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战国策·秦策》

注释:慁(hùn混):打扰,烦劳。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左右 屏:遮蔽
B.发而为狂 被:披
C.是以口裹足    杜:闭
D.下奸臣之态    惑:受迷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
B.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
C.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
D.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宾主之礼”,古代主人和客人相见要行宾主之礼,行九宾之礼,这是主人迎接客人最隆重的礼节,除此之外,宾主还可以行稽首、顿首、揖让等礼节。
B.跪,古人的坐姿,双腿席脚掌垫着臀部而坐。这跟下跪不一样,下跪臀部不能靠在脚掌上,腰弯曲,面朝下,是认错悔过的姿势。
C.跽,是跪这种坐姿的稍微变形,双膝着地,拉直身子,臀部不再靠着脚掌。这是警觉或倾听的姿势。
D.名,是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己称呼用名,外面称人用字。字是在孩子年满二十岁的时候,由父母所取。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