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1】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小题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3分)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10分)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分)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分)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3分)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1】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因 |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子 |
C.函梁君臣之首函:木匣 | D.举天下豪杰举:用 |
A.与其所以失之者何其衰也 |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而告以成功 |
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抑本其成败之迹 |
D.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而皆背晋以归梁 |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B.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C.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分)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分)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小题1】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③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完全相同的一句是(3分) ( )
例句:故不我若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共10分)
(1)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5分)
(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5分)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小题1】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族庖月更刀族:一般的 |
B.刀刃若新发于硎硎:磨刀石 |
C.进乎技矣进:超过 |
D.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 |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③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例句:故不我若也
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 B.秦人不暇自哀 |
C.苟以天下之大 | D.臣之所好者道也 |
A.庖丁始解牛时,和普通人一样,见的没有不是全牛的,三年之后不再把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 |
B.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道”的追求超过对技术的追求。 |
C.文中写良庖、族庖,是为了反衬庖丁,类比三者解牛的方法,从而突出庖丁技艺高超。 |
D.文惠君从庖丁解牛之道中悟出了养生之道——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伤害。 |
(1)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5分)
(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5分)
(9分,每小题3分)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时,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①,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清•吴敏树《说钓》)
注:①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4分)
②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4分)
③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4分)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时,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①,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清•吴敏树《说钓》)
注:①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其动而掣之掣:拉 |
B.其始之就试有司也就:到,前往 |
C.其得鱼与午前比比:比较 |
D.蚤食后出门蚤:通“早” |
A.①疾理钓丝,持篮而往②拔剑撞而破之 |
B.①吾将唯鱼之求②蚓无爪牙之利 |
C.①乃收竿持鱼以归。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D.①而无他钓焉,其可哉②其皆出于此乎? |
A.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
B.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
C.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
D.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
①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4分)
②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4分)
③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4分)
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分)
(2)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4分)
(3)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4分)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分)
(2)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4分)
(3)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笑林引
明·江盈科
人生大块中,百年耳,才谢乳哺,入家塾,即受蒙师约束;长而为民,则官法束之;为士,则学政束之;为官,则朝仪束之。终其身处乎利害毁誉之途,无由解脱。 庄子所谓一月之间,开口而笑者,不能数日。 嘻,亦苦矣!
予乡谭子玉夫,生长闾阎,耕凿自给,进不羶名,退不营利,鹑衣草食,泊如也。 性畅快,喜谈说,每耕锄之暇,即与田夫野叟酌浊醪,纵谐谑。 闻人作谑语,辄笔记之,渐次成册,题曰《笑林》。 余读之,大都真而雅者十三,赝而俚者十七,间或悖教拂经,不可以训,然其旨归皆足为哄堂胡卢①之助。 使经济之儒、礼法之士览之,当未及终篇,遂付秦焰。 至于迂散闲旷、幽忧抑郁之夫,取而读焉,亦自不觉其眉之伸,颐之解,发狂大叫,而不能自已。 嗟乎! 沙弥不栉,世不废夫梳掠,刖者不履,世不废夫鞋靸。 盖有不用者,亦自有用之者。则兹编亦何得遂畀祖龙②?
或曰:“谭子而得志,亦有用于天下否? ”余曰:“顾所遇何如耳。 苏代以土偶止田文之行,淳于③以豚蹄加齐宣之璧,曼倩④以鹿触之言悟汉武之杀卒,优伶以廕阴室之说止二世之漆城,此岂非谐语之收功,反出于正言格论之上者哉? 而又安可废? ”难者又曰:“谭子野人耳,不妨为此。 子,孔氏之徒也,默成象,语成爻,乃亦贵此乎? ”余曰:“果若子言,则牛刀割鸡,夫非出尼老之口者哉? 彼谭子者,特谐谑之滥觞耳,若夫索河源于昆仑,不可谓非尼老作俑。 ”
(《雪涛阁集》)
【注】
①胡卢:大笑。②祖龙:秦始皇之别名,此指焚书之火。③淳于:此处指淳于髡。④ 曼倩:即东方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均表明笑话“不可废”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即与田夫野叟酌浊醪,纵谐谑
②间或悖教拂经
③然其旨归皆足为哄堂胡卢之助
④亦自不觉其眉之伸,颐之解
⑤刖者不履,世不废夫鞋靸
⑥此岂非谐语之收功,反出于正言格论之上者哉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 使经济之儒、礼法之士览之,当未及终篇,遂付秦焰。(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谭子野人耳,不妨为此。(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彼谭子者,特谐谑之滥觞耳,若夫索河源于昆仑,不可谓非尼老作俑。(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笑林引
明·江盈科
人生大块中,百年耳,才谢乳哺,入家塾,即受蒙师约束;长而为民,则官法束之;为士,则学政束之;为官,则朝仪束之。终其身处乎利害毁誉之途,无由解脱。 庄子所谓一月之间,开口而笑者,不能数日。 嘻,亦苦矣!
予乡谭子玉夫,生长闾阎,耕凿自给,进不羶名,退不营利,鹑衣草食,泊如也。 性畅快,喜谈说,每耕锄之暇,即与田夫野叟酌浊醪,纵谐谑。 闻人作谑语,辄笔记之,渐次成册,题曰《笑林》。 余读之,大都真而雅者十三,赝而俚者十七,间或悖教拂经,不可以训,然其旨归皆足为哄堂胡卢①之助。 使经济之儒、礼法之士览之,当未及终篇,遂付秦焰。 至于迂散闲旷、幽忧抑郁之夫,取而读焉,亦自不觉其眉之伸,颐之解,发狂大叫,而不能自已。 嗟乎! 沙弥不栉,世不废夫梳掠,刖者不履,世不废夫鞋靸。 盖有不用者,亦自有用之者。则兹编亦何得遂畀祖龙②?
或曰:“谭子而得志,亦有用于天下否? ”余曰:“顾所遇何如耳。 苏代以土偶止田文之行,淳于③以豚蹄加齐宣之璧,曼倩④以鹿触之言悟汉武之杀卒,优伶以廕阴室之说止二世之漆城,此岂非谐语之收功,反出于正言格论之上者哉? 而又安可废? ”难者又曰:“谭子野人耳,不妨为此。 子,孔氏之徒也,默成象,语成爻,乃亦贵此乎? ”余曰:“果若子言,则牛刀割鸡,夫非出尼老之口者哉? 彼谭子者,特谐谑之滥觞耳,若夫索河源于昆仑,不可谓非尼老作俑。 ”
(《雪涛阁集》)
【注】
①胡卢:大笑。②祖龙:秦始皇之别名,此指焚书之火。③淳于:此处指淳于髡。④ 曼倩:即东方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耕锄之暇暇:空闲 |
B.不可以训训:教导 |
C.沙弥不栉栉:梳头 |
D.难者又曰难:责问 |
A.终其身处乎利害毁誉之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B.亦自不觉其眉之伸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C.谭子而得志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D.苏代以土偶止田文之行 |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均表明笑话“不可废”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即与田夫野叟酌浊醪,纵谐谑
②间或悖教拂经
③然其旨归皆足为哄堂胡卢之助
④亦自不觉其眉之伸,颐之解
⑤刖者不履,世不废夫鞋靸
⑥此岂非谐语之收功,反出于正言格论之上者哉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⑤ | D.③④⑥ |
(1) 使经济之儒、礼法之士览之,当未及终篇,遂付秦焰。(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谭子野人耳,不妨为此。(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彼谭子者,特谐谑之滥觞耳,若夫索河源于昆仑,不可谓非尼老作俑。(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放鹤亭①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②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③其所如,或立于陂④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⑥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放鹤亭记》。
【注释】①放鹤亭:在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②彭城:古地名,今江苏徐州。③纵:到,往。④陂:水田。⑤傃:向,向着,沿着。⑥挹:牵引,援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4分)
(2)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4分)
(3)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4分)
放鹤亭①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②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③其所如,或立于陂④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⑥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放鹤亭记》。
【注释】①放鹤亭:在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②彭城:古地名,今江苏徐州。③纵:到,往。④陂:水田。⑤傃:向,向着,沿着。⑥挹:牵引,援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 |
B.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 |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 |
A.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
B.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 |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
B.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
C.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
D.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
(1)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4分)
(2)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4分)
(3)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鳣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囊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
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答曰:“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
三虱食彘,相与讼。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彘臞,人乃弗杀。
(《韩非子·说林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于选文内容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4分)
(2)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4分)
(3)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4分)
鳣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囊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
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答曰:“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
三虱食彘,相与讼。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彘臞,人乃弗杀。
(《韩非子·说林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雨,解素衣雨:下雨 |
B.衣缁衣而反反:回来 |
C.衣素衣而出出:外出 |
D.三虱食彘,相与讼讼:责备,埋怨 |
A. |
B. |
C. |
D. |
A.“渔者持鳣”的故事意在说明,人常常因利益的驱使而变得勇敢,从而揭示人有着意想不到的潜能。 |
B.“杨布打狗”的故事批评了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做法,强调人们做事要学会换位思考。 |
C.“富之以涯”则体现了韩非子“知足之足”才是真正的满足的思想,所以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要“知足常乐”。 |
D.本节所选的故事精确剖析了某些隐微的人性的弱点,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 |
(1)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4分)
(2)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4分)
(3)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4分)
(1)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文天祥《指南录后序》)(3分)
译文: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2分)
译文:
译文: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2分)
译文:
完成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义 田 记
【宋】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赢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瓢囊为沟中胔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全都能表现作者“高其(范文正公)义”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②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③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 ④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⑤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⑥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3分)
(2) 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3分)
(3) 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4分)
义 田 记
【宋】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赢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瓢囊为沟中胔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养济群族之人济:救助 |
B.而力未逮者二十年逮:达到 |
C.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都:京城 |
D.独高其义高:推崇 |
A.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少而强者不可保 |
B.承其志,如公之存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C.以其所入,给其所聚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
D.贤于平仲袜材当萃于子矣 |
①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②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③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 ④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⑤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⑥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A.①②④⑤ | B.①③⑤⑥ | C.②③④⑥ | D.①②④⑥ |
A.范文正公在没有显贵发达时就有了施与贫者贤者的愿望,但很多年后才真正付诸实践;他的后世子孙也继承了他的志向,继续经营义田。 |
B.作者认为范文正公和晏平仲都“好施与”,而范文正公在“义”和“规模远举”的方面都超过了晏平仲。 |
C.在如何彰显君主恩赐的问题上,桓子和晏子有争执,而作者认为两个人的观点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
D.作者抨击了那些只顾自己享乐、不知体恤他人的高官,并以此反衬出范文正公的高德义行。 |
(1) 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3分)
(2) 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3分)
(3) 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4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①,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硚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与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③,虽时扦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注释:①季次:公皙哀,字季次,齐国人,孔子弟子。原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弟子。 ②舜未称帝时,多次遭其父与弟的迫害;伊尹:商汤贤臣,曾做商汤的厨师;傅险,即“傅岩”,苦役犯人,后被武丁委以重任,商大治;姜尚年七十还未得志,只能在棘津做贩卖饮食的小贩;夷吾,即管仲;百里,即百里奚,早年曾自卖为奴,替人喂牛;仲尼,即孔子,孔子周游列国,路过卫国的匡地时,匡人见他貌似匡人憎恨的阳虎,便将他围困起来,几乎把他害死。 ③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此五人均为汉代初年著名的游侠,其事迹见传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小题2)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侠客之义的一项是
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②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③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④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⑤跖、硚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⑥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①,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硚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与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③,虽时扦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注释:①季次:公皙哀,字季次,齐国人,孔子弟子。原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弟子。 ②舜未称帝时,多次遭其父与弟的迫害;伊尹:商汤贤臣,曾做商汤的厨师;傅险,即“傅岩”,苦役犯人,后被武丁委以重任,商大治;姜尚年七十还未得志,只能在棘津做贩卖饮食的小贩;夷吾,即管仲;百里,即百里奚,早年曾自卖为奴,替人喂牛;仲尼,即孔子,孔子周游列国,路过卫国的匡地时,匡人见他貌似匡人憎恨的阳虎,便将他围困起来,几乎把他害死。 ③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此五人均为汉代初年著名的游侠,其事迹见传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志:记住、怀念 |
B.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伐:夸耀 |
C.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侪:世俗之人 |
D.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要:总之 |
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②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③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④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⑤跖、硚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⑥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
A.①④⑤ | B.②③⑥ | C.①③⑥ | D.②④⑤ |
A.司马迁认为那些怀着君子之德,坚守道义不与当代世俗苟合的侠士实有其值得称赞的品德,世人只称赞学士而嘲笑侠士是没有道理的。 |
B.作者举了一系列的例子,说明即使有道仁人也会遭遇人生的困厄,更何况一般人呢。作者在这里实际是间接肯定了侠客之义的必要;联系作者的经历,这里面也隐隐有其自身痛切的人生体验。 |
C.本文在艺术手法上颇具特色,巧妙地运用对比、衬托。用儒、侠对比,“以术取宰相卿大夫”之辈、“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的闾巷人与侠士对比,贵族之侠与布衣之侠对比,通过层层对比,突出了布衣之侠的高贵品质。 |
D.豪强拉帮结派,互相勾结,依仗财势暴力欺凌孤独势弱的人,放纵欲望,自己满足取乐,这是游侠之士鄙视的。世俗之人却只看见侠士“时扦当世之文罔”的举动而不能明察他们的真意,最终将他们与豪强之流视为同类加以嘲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