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面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与赏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B.本词“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内心十分焦虑,思虑着中国革命将由谁来掌舵。
C.《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D.词的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1-11 07:23: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毛主席的一首词作,回答下面小题。
浪淘沙•北戴河
***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小题1】对这首词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用“幽燕”这个北戴河在古代所属的州郡名称来代指游览地,不仅扣住了题目,同时又传递出厚重的历史感,扩大了意境。
B.“滔天”在这里形容水势之大,上达天际。同时该词还有比喻罪恶、灾祸很大之意,如“罪恶滔天”。
C.“挥鞭”与“跃马扬鞭”“快马加鞭”在古代都是常用于形容策马奔驰加速前行的,这里指武力征讨,整顿河山。
D.往事:过去的事,这里指公元二0七年(建安十二年)曹丕东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写下《观沧海》一诗之事。
【小题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雄浑壮阔。
B.“知向谁边”意为不知道往哪边走,突出了诗人在狂风暴雨中的茫然无措之感。
C.上片实写眼前所见之景,视线从上而下、由近而远,极富层次感。
D.“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
【小题3】“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运用对比手法抒发建设新中国的壮志豪情。下列选项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C.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

同类题4

阅读《反对党八股》选段,完成小题。
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因为中国原有语汇不够用,现在我们的语汇中就有很多是从外国吸收来的。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我们还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
【小题1】“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一句中,如何理解“瘦”的含意及其实际表达效果?
【小题2】“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可能给中国语言带来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文意作说明。
【小题3】选段中的语言运用有比较突出的特色,选择一个角度作概括,并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