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落 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 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 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 却忌孤高不主张。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①莓苔,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小题1】这两首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对“同工”之处作简要分析。
【小题2】“东风谬掌花权柄, 却忌孤高不主张”这两句诗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落 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 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 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 却忌孤高不主张。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①莓苔,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小题1】这两首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对“同工”之处作简要分析。
【小题2】“东风谬掌花权柄, 却忌孤高不主张”这两句诗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京西①
陆游
白发将军②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③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④疾风雷。
悬知⑤寒食朝陵使⑥,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绍兴三十一年,陆游在杭州任大理司直兼宗正簿,听说武巨收复西京洛阳,挥笔喜赋此诗。②白发将军:武巨,当时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③列圣:宋王朝已故列代皇帝。④故令:大放天下的诏令。⑤悬知:料想。⑥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尾联想象明年寒食朝祭陵墓的使者的沿途所见,“驿路梨花处处开”景中蕴含丰富感情。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闻武均州报已复京西①
陆游
白发将军②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③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④疾风雷。
悬知⑤寒食朝陵使⑥,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绍兴三十一年,陆游在杭州任大理司直兼宗正簿,听说武巨收复西京洛阳,挥笔喜赋此诗。②白发将军:武巨,当时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③列圣:宋王朝已故列代皇帝。④故令:大放天下的诏令。⑤悬知:料想。⑥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标题的“闻”字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它交代了中心事件,引出了主人公“闻”后的情怀。 |
B.首联紧扣诗题,“捷书来”表明宋军取得了收复西京的胜利,突出了宋军的无坚不摧。 |
C.颔联认为,宋军把金兵从西京赶了出去,也有上天主持正义、有意向着宋王朝的因素。 |
D.颈联直抒胸臆,指出宋朝已故列代皇帝都仁恩深施,希望当今皇帝也要尽快大赦天下。 |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闻科诏勉诸子
辛弃疾
秋举无多日,天书已十行。
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
不见三公后,空长七尺强。
明年吏部选,梅福①更仇香②。
(注)①梅福:汉代正统儒生,敢于针砭时弊,直言不讳。 ②仇香:东汉官吏仇览的别名。他做王涣主簿,也一定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妻子儿女有过失,他就脱帽自责。后来被称为方正之人。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E. 最后一句希望儿子们在通过吏部选拔后,要像汉代的梅福、仇香那样从严要求自己,做正直敢言的好官。
【小题2】(小题2)请从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两个方面对颔联进行简要赏析。
闻科诏勉诸子
辛弃疾
秋举无多日,天书已十行。
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
不见三公后,空长七尺强。
明年吏部选,梅福①更仇香②。
(注)①梅福:汉代正统儒生,敢于针砭时弊,直言不讳。 ②仇香:东汉官吏仇览的别名。他做王涣主簿,也一定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妻子儿女有过失,他就脱帽自责。后来被称为方正之人。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诗是诗人得知朝廷发布关于科举考试的诏令后,为勉励儿子们而写,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儿子们的期望。 |
B.首句点明考试时间定在当年秋季,备考时间已经不多;次句希望儿子们抓紧时间,一目十行,提高效率。 |
C.第五、六句告诫儿子们,作为“三公”的后代,如果不努力读书,也只能空有七尺之躯,对国家毫无用处。 |
D.第七句对儿子们寄予了厚望,祝愿儿子们在当年的考试中能顺利入选,第二年再去参加吏部的选拔考试。 |
【小题2】(小题2)请从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两个方面对颔联进行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小题2】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之中自然流露出“感怀”之意,表达出自己客居边城的悲凉情调。 |
B.青衫依旧,白发新生,形象真切,自成对偶。颔联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 |
C.“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黑色,后泛指官职卑微。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 |
D.颈联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笼罩着一种阴郁惨淡的气氛,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 |
E.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映了诗人的无奈和激愤。 |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青玉案 被檄出郊题陈氏①山居
张榘②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陈氏,指南北朝时期南朝的陈国,建都南京。②张榘,南宋后期词人,做过两任小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本词“树、路、误,暮”等韵脚有力而绵长,使作者的悲凉慨叹之情更具感染力。
【小题2】尾句“万感天涯暮”中的“万感”,在本词中包含那些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青玉案 被檄出郊题陈氏①山居
张榘②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陈氏,指南北朝时期南朝的陈国,建都南京。②张榘,南宋后期词人,做过两任小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题表明,作者此行是受上方差遣外出,并在南朝陈国的旧居处有感而写词题记, |
B.首句写途中路过的一处场景:小桥跨溪树木掩映,秋风吹起落叶飘零,静中有动。 |
C.二句以“羞涩”写出了深秋菊花枯萎垂头的萧索,也写出了作者一身风尘的难堪。 |
D.马踏浓露几句写清晨赶路,鸡声方起淡月未尽,写出了村路的寂荒与心境的寂寥。 |
【小题2】尾句“万感天涯暮”中的“万感”,在本词中包含那些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 雨
陆游
慷慨心犹壮,蹉跎鬓已秋。
百年殊鼎鼎,万事抵悠悠。
不悟鱼千里,终归貉一丘。
夜阑闻急雨,起坐涕交流。
[注]此诗作于孝宗乾道四年秋天,陆游44岁,在山阴三山别业.诗人自乾道二年罢归故乡,业已两年。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陆游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本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失含蓄柔媚。
【小题2】“惊回万里关河梦,滴碎孤臣犬马心”是陆游《秋夜闻雨》中的诗句,请比较这两句诗与本诗首联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闻 雨
陆游
慷慨心犹壮,蹉跎鬓已秋。
百年殊鼎鼎,万事抵悠悠。
不悟鱼千里,终归貉一丘。
夜阑闻急雨,起坐涕交流。
[注]此诗作于孝宗乾道四年秋天,陆游44岁,在山阴三山别业.诗人自乾道二年罢归故乡,业已两年。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陆游作此诗时,虽已被罢官归乡,但仍然不能忘怀于社会和现实,同时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 |
B.颔联的“鼎鼎”谓人生不过百年,此句化用陶诗“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悠悠”即渺远。 |
C.颈联表达了作者做不到像鱼儿一样疾行千里,不能理解志在远方的志士,只得沦落于山野的无奈。 |
D.尾联以叙事作结,作者写自己在雨夜伤心落泪,其所包含的痛苦之情与杜甫的家国情怀非常类似。 |
【小题2】“惊回万里关河梦,滴碎孤臣犬马心”是陆游《秋夜闻雨》中的诗句,请比较这两句诗与本诗首联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道间即事
黄公度
花枝已尽莺声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①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②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注】①邮:驿站、旅舍。②方寸:指心。
【小题1】本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来的?
【小题2】简要概括颈联表达的情感。
道间即事
黄公度
花枝已尽莺声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①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②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注】①邮:驿站、旅舍。②方寸:指心。
【小题1】本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来的?
【小题2】简要概括颈联表达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京口月夕书怀
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尾联是对自己白天登楼情景的回想,“雁叫霜”即大雁在霜天里鸣叫,雁是诗人的感情寄托,而“霜”象征着诗人高洁的品格。
【小题2】有人说,本诗的颔联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诗意,请简要说说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京口月夕书怀
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题目中的“京口“即现在江苏省镇江市,“月夕”即月夜,“书怀”点明这是一首抒情诗。 |
B.诗人客居异乡,借酒浇愁,是凉凉的山风把他从醉中吹醒,让他感觉到了秋夜的凉意。 |
C.“秋入夜灯凉“的凉”字一语双关,不仅是写天气之凉,也是写人情世态之凉。 |
D.颈联是写朦胧的夜景,上句是平视所见,远处的城市被一片白茫茫的江上水气笼罩;下句是仰望所见,高高的树梢头唯有苍茫的“月痕”。 |
【小题2】有人说,本诗的颔联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诗意,请简要说说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小题2】赏析“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一句的妙处。
虞美人
陈与义
大光①祖席,醉中赋长短句。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②。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載一船离恨向衡州。
(注)①大光:洛阳人,是作者同乡。②雪:是“雪儿”的省略,代指歌女。【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从宴会写起,“欲去”“搔首”“更醉”写出了作者不忍离去但又不得不离去的矛盾心理。 |
B.上片最后两句中“日日”写出作者与友人对春天的殷切期盼,“匆匆”写出了对春去花谢的伤感。 |
C.下片中“歌声频为行人咽”写临别之际,歌女鸣咽不成声,表达了歌女与作者难分难舍的惜别之情。 |
D.下片中“明朝酒醒大江流”写想象的别后情形,与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异曲同工。 |
E.这首词紧扣别宴,思前想后,将离别的情绪融贯到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前路的想象之中去,别有一番风味。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①词作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他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②本词体现了词人对陶渊明诗作的熟稔,词中多处化用陶渊明的诗句,如“躬耕”出自“躬耕非所叹”,“王谢”出自“旧时王谢堂前燕”。
③“晋宋之间事”指晋宋时期不少人表面清高,实际上却忙于谋取名利,唯有词中的陶渊明不问名利,淡泊宁静。
④“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⑤词人表达了对陶渊明的喜爱,写陶渊明其实是写自己,表达出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小题2】词的下阕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鹧鸪天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辛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①陌上尘。
注释:①柴桑: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是陶渊明的家乡,也是他晚年归耕之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①词作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他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②本词体现了词人对陶渊明诗作的熟稔,词中多处化用陶渊明的诗句,如“躬耕”出自“躬耕非所叹”,“王谢”出自“旧时王谢堂前燕”。
③“晋宋之间事”指晋宋时期不少人表面清高,实际上却忙于谋取名利,唯有词中的陶渊明不问名利,淡泊宁静。
④“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⑤词人表达了对陶渊明的喜爱,写陶渊明其实是写自己,表达出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A.①⑤ |
B.②④ |
C.③④ |
D.②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