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鹧鸪天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辛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①陌上尘。

注释:①柴桑: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是陶渊明的家乡,也是他晚年归耕之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①词作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他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②本词体现了词人对陶渊明诗作的熟稔,词中多处化用陶渊明的诗句,如“躬耕”出自“躬耕非所叹”,“王谢”出自“旧时王谢堂前燕”。
③“晋宋之间事”指晋宋时期不少人表面清高,实际上却忙于谋取名利,唯有词中的陶渊明不问名利,淡泊宁静。
④“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⑤词人表达了对陶渊明的喜爱,写陶渊明其实是写自己,表达出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A.①⑤
B.②④
C.③④
D.②⑤
【小题2】词的下阕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5-22 03:14: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注)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兴元,汉中。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题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①,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 ① 鞚(kòng),带嚼子的马笼头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全词以词人的行程为次序,上片描写自然景色,下片写人,逐渐展示词人的情感。
B.“沙滩宿鹭”场景,词人运用想象,不但给词作增添了情趣,而且在动静结合中,留给读者以无尽想象的空间。
C.“笑背行人归去” 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暗示出“浣纱人”的调皮,而且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趣味。
D.“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月淡星疏,作者把乡间妇女们的辛勤劳作及在劳动中的喜悦逼真地描绘出来。
E. “柳边飞鞚、沙滩宿鹭、人影娉婷、稚子啼声”,全词展现了作者旅途中的所见所闻,用语自然宏丽,意蕴深厚。
【小题2】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文人表现民间生活的典范。但也有人认为同他的诗歌相比较,本词却更胜一筹。就对民间生活场景捕捉这一点,比较这首词与《归园田居》(其三)在内容上的不同点。
附: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外狭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