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小题2】最后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
王庭珪
囊封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虎豹闲。
百辟动容观奏牍,几人回首愧朝班?
名高北斗星辰上,身堕南州瘴海间。
不待他年公议出,汉廷行召贾生还。
(注)①胡邦衡:胡铨,字邦衡,因奏请斩秦桧,遭贬。 ②囊封:古代臣子上给皇帝的秘密奏章,都用囊装起,以防泄露,也叫封事。③胡铨上封事请斩欺君误国、主张向金投降的奸臣秦桧等。诗人以清都比朝廷,虎豹比奸臣,虎豹闲:朝中将领闲置。④百辟:朝中大臣。【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大义磅礴,是一首令人热血沸腾的送别诗,首联开篇化用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点名题意。 |
B.颈联一方面通过胡铨的奏章震动朝廷来赞颂他的凛然正气,另一方面又用对比的手法对以秦侩为首的朝中奸佞进行了冷嘲热讽。 |
C.颔联中“愧朝班”指百官都为自己尸位素餐于朝列之中而羞愧不安,突出了胡铨的奏书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召力。 |
D.诗人特用“不待”、“行招”相应,表明当时是非“公议”已经分明,寄寓秦侩之流难以扼杀公议,胡铨必将重返朝廷的深意。 |
E.诗人在尾联巧妙地以贾谊之事结尾,表明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念,也直率地对胡铨进行了安慰。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①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老子:“老大”之意,之陆游自己。②泣新亭:东晋初年,从洛阳逃到江东的文士,常到新亭饮酒赋诗,谈到半壁河山沦亡,常相对而泣。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
E. 本诗为古体诗中的七言律诗。律诗起源于南北朝,发展于唐初,成熟于盛唐。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小题2】诗歌尾联在抒情的方式上有何特色?试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①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老子:“老大”之意,之陆游自己。②泣新亭:东晋初年,从洛阳逃到江东的文士,常到新亭饮酒赋诗,谈到半壁河山沦亡,常相对而泣。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
A.首联用层递手法,“久凋零”,乃言被弃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郁;“未勒名”,则更愤懑不平。起首就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 |
B.颔联抒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一个“犹”字道出诗人不甘示弱的心态。 |
C.颈联中,“一”与“万”强烈对比,尽管个人力量渺小,但为针灸国难,“我”甘死万次。“双鬓”一句写满鬓飞霜,可是谁能了解我的苦心我的喟叹呢? |
D.颈联为“流水对”,前后句形成矛盾,读者从强烈的毛对中感受到诗人的悲哀含有圣光的内容,具有崇高壮烈的色彩。这两句借景抒情,是全诗之眼。 |
【小题2】诗歌尾联在抒情的方式上有何特色?试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初发夷陵①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②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之后,奉诏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出发时所作。②鹘:一种鹰类的猛禽。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杜诗妙在将立意恢宏与笔触细腻等对立的审美范畴和谐统一,陆游诗深得此中三昧。
【小题2】作者因何而“喜”?全诗是怎样体现这一情感的?
初发夷陵①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②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之后,奉诏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出发时所作。②鹘:一种鹰类的猛禽。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的写法很像杜甫的《登高》,全篇着眼时空距离的展示,有咫尺万里的气势。 |
B.湍急的江流和一个接着一个的险滩,使人感到心惊胆破的危险,表明诗人已经走到了绝境之中。 |
C.“地辟天开”是耳目所不及的,却偏要说在“指顾”之中,又把延伸的空间扯远了。 |
D.俊鹘是“横飞”,大鱼是“腾出”,纵横交错自上而下,从小处落笔写得细致入微。 |
【小题2】作者因何而“喜”?全诗是怎样体现这一情感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自咏示客
陆 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①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②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暑,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客人苦劝“我”遇事模棱两可假装糊涂,主要表现客人对“我”处世方式的不满。
【小题2】诗歌的尾联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自咏示客
陆 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①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②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暑,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我”白发稀短的颓唐老态,寄寓着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 |
B.第二句“又”字写出了岁月流逝人生倏忽的感叹,“上元”交代了诗歌创作的时间。 |
C.颔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对宦海生涯所经历的是非曲直无处分辩的心酸。 |
D.诗人借“箝纸尾”这个典故抒发感情,含蓄深刻,“饱谙”二字更是意味深长。 |
【小题2】诗歌的尾联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小题2】联系全词,分析作者“鬓自此时白”的原因。
好事近
吕渭老①
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②。为报布帆无恙,著两行亲札。
从今日日在南楼③,鬓自此时白。一咏一觞谁共?负平生书册。
注:①吕渭老,南宋词人。1127年靖康之变,局势危急,宋室南渡,很多士人也纷纷南迁。这首词就是吕渭老南渡平安抵达后,写给友人的。②赤栏桥:在安徽合肥。③南楼:词人在南方的住处。【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词开首二句写实,点明渡江时的季节、气候和到达地点。雪花飞扬之时,正值寒冬季节,而此时冒雪渡江,可见当时情况比较紧急,这反映了靖康之乱后的动荡局面。 |
B.三、四句“为报布帆无恙,著两行亲札”,即到达后立刻写封简短信札,向友人报告平安,以免他们挂念。“布帆”,布制的船帆。“布帆无恙”,旅途平安,没出事故。 |
C.三、四句紧承第二句句意:这样已平安抵达江南,就赶紧写信报平安。“两行”,表示信极短,不及谈及别事。词作上片语虽平实简洁,感情却深沉真诚。 |
D.下片首句“从今日日在南楼”中“从今”二字,带有期盼、希望的意味,与上片首句遥相呼应。中原沦于敌手,何日能再回去?用“日日”加以强调,从今以后,天天都要栖息在南方。 |
E.“一咏一觞谁共”,“一咏一觞”,指赋诗饮酒,运用比喻的手法。“谁”,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句是说自己来到江南,与友人天各一方,而目前战乱频仍,何日能相聚互诉衷肠呢?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水调歌头①
无名氏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比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②非吾事,丘壑③已蹉跎。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④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⑤!回首望霄汉⑥,双泪堕清波。
【注】①这首词产生于两宋之交,作者不详。②银艾:借指做官。银,银印。艾,拴印的丝带,其色如艾。③丘壑:指隐者所居的山林幽深处。④三江:指吴淞江、娄江、东江,均流入太湖。⑤挽天河:挽,牵、拉。天河,即银河。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兵甲长不用。”⑥霄汉:即高空,借喻朝廷。
【小题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全词以作者两行泪水洒落清清太湖水这一细节结束,生动感人而又耐人回味。
【小题2】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请就此作具体分析。
水调歌头①
无名氏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比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②非吾事,丘壑③已蹉跎。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④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⑤!回首望霄汉⑥,双泪堕清波。
【注】①这首词产生于两宋之交,作者不详。②银艾:借指做官。银,银印。艾,拴印的丝带,其色如艾。③丘壑:指隐者所居的山林幽深处。④三江:指吴淞江、娄江、东江,均流入太湖。⑤挽天河:挽,牵、拉。天河,即银河。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兵甲长不用。”⑥霄汉:即高空,借喻朝廷。
【小题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曾多次泛舟太湖,如今故地重游,词中疑问句的使用凸显了他心头的愁苦。 |
B.把长剑卖掉,买一只小船,做垂钓太湖的渔翁,这表现了作者随性洒脱的性格。 |
C.在作者看来,出去做官不是自己的志向和理想,归隐山林才是自己的心愿所在。 |
D.从太平到战乱的巨变,使作者虽面对美酒佳肴,也不免感慨万千,慷慨悲歌。 |
【小题2】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请就此作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临安春雨和霁
陆游
世味年来簿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小题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小题2】请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讨本诗的主题思想。
临安春雨和霁
陆游
世味年来簿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小题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小题2】请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讨本诗的主题思想。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题1】下面对本词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题1】下面对本词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在首句设问何处能遥望神州故土?那就是这长江边上的北固楼。想起曾在此地建功立业的英雄,自然引起了诗人历史的感兴。 |
B.词人再问千百年来有多少兴亡成败?没有答案,有的只是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既指时间久远,也指思绪无穷。 |
C.下片话题猛然一转,在赞叹羡慕“坐断东南”的孙权年少得志的同时,也委婉表达了自己人已老去,却一事无成的悲哀和无奈。 |
D.诗人在结尾处巧用典故,借曹操之口赞美孙权,更是向南宋统治者发出了只有抵抗才能获得敌人尊重的奋发图强的时代最强音。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大风登城书雨
陆游
风从北来不可当,街中横吹人马僵。
西家女儿午未妆,帐底炉红愁下床。
东家唤客宴画堂,两行玉指调丝簧。
锦绣四合如坦墙,微风不动金猊①香。
我独登城望大荒,勇欲为国平河湟②。
才疏志大不自量,西家东家笑我狂。
注释:①金猊:香炉的代称。②河湟:黄河和湟水,这里指中原沦陷地区。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西家女儿午未妆,帐底炉红愁下床”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突出写作的对象。下列诗句没有采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小题3】同样是写志向的诗,陆游《大风登城书雨》与严武《军城早秋》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严武《军城早秋》)
大风登城书雨
陆游
风从北来不可当,街中横吹人马僵。
西家女儿午未妆,帐底炉红愁下床。
东家唤客宴画堂,两行玉指调丝簧。
锦绣四合如坦墙,微风不动金猊①香。
我独登城望大荒,勇欲为国平河湟②。
才疏志大不自量,西家东家笑我狂。
注释:①金猊:香炉的代称。②河湟:黄河和湟水,这里指中原沦陷地区。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紧扣“风”来写,“横吹”“僵”等词形象写出了风的大和寒。 |
B.第七、八句写精美的丝织品围在墙上,微弱的风无法吹动香炉中的香烟。 |
C.第九、十句呼应标题中“登城”二字,由前面几句的写他人转到写自己。 |
D.整首诗巧妙地运用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艺术表现力。 |
A.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汉乐府《陌上桑》) |
B.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白居易《夜雪》) |
C.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从军行》) |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严武《军城早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道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小题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
C.“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
D.“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
E.作者在词中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表达了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