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泥溪
【宋】洪咨夔
沙路缘江曲,斜阳塞轿明。晚花酣晕浅,平水笑窝①轻。
喜荫时休驾,疑昏屡问程。谁家刚齐②饼,味过八珍烹。
【注】①笑窝:同“笑涡”。②齐:(jì)调和味道。
【小题1】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颔联。
【小题2】诗人为何“屡问程”?请结合诗句分析其“问”的原因。
泥溪
【宋】洪咨夔
沙路缘江曲,斜阳塞轿明。晚花酣晕浅,平水笑窝①轻。
喜荫时休驾,疑昏屡问程。谁家刚齐②饼,味过八珍烹。
【注】①笑窝:同“笑涡”。②齐:(jì)调和味道。
【小题1】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颔联。
【小题2】诗人为何“屡问程”?请结合诗句分析其“问”的原因。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释:①三农:指春耕、夏忙、秋收。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请找出具体依据,并加以解说。
(2)请赏析词的上片“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的妙处。
(3)词中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你简要加以概括。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释:①三农:指春耕、夏忙、秋收。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请找出具体依据,并加以解说。
(2)请赏析词的上片“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的妙处。
(3)词中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你简要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金兵南侵,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巴陵(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花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抗金到底的坚定决心,也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屈膝投降的不满。
【小题2】这首绝句题为“春寒”,但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金兵南侵,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巴陵(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花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诗人先用“日日风”三字写出早春二月的洞庭湖畔春寒料峭的天气特点。 |
B.第二句,接着再作渲染,直陈“春寒未了”,一个“怯”字写出了诗人心里的畏惧。 |
C.第三句,诗人写出了海棠鲜洁艳丽,像少女一样具有胭脂美色且敛眉含羞的神态。 |
D.第四句,写海棠花毫不吝惜自己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毅然在寒风冷雨中绽放。 |
【小题2】这首绝句题为“春寒”,但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蝶恋花 送姚主管横州
张孝祥①
君泛仙槎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草草杯盘深夜语。冥冥四月黄梅雨。
莫拾明珠并翠羽。但使邦人,爱我如慈母。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翩举。
(注)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今四川简阳市人。这首词大概是在他回芜湖赋闲时所作。姚主管是他的友人。横州,今广西东南横州县。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仙槎”就是船,“泛”写出了友人赴任路上的悠然之情,“地角天涯路”则点出路途遥远,天南地北,二人相隔之远。 |
B.“草草杯盘深夜语”写在朋友要离开之时,与朋友深夜饮酒话别,因时间紧急,只能草草准备点酒菜。 |
C.“冥冥四月黄梅雨”一句寓情于景,将眼前景与心中情结合在一起,意味深长,和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意味相似。 |
D.“明珠”指光泽晶莹的珍珠,“翠羽”指翠鸟的羽毛,古代多用作饰物。“明珠翠羽”泛指珍贵的珠宝和饰物,也代指女子。 |
E.“朝天衣袂翩翩举”一句运用了想象手法,“朝天”即朝拜天子,“衣袂翩翩举”指衣袂飘飘的样子,想象友人回朝向皇帝复命时志得意满、踌躇满志的状态。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E.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小题3】【小题4】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
C.“暮江千顷”三句中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夸张与借代的手法,将无形之愁写得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
D.“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
【小题3】【小题4】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赤壁
南宋·戴复古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
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联想”就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例如《赤壁》“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联想的一项是( )
【小题3】戴复古的《赤壁》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怀古诗词,请比较两首诗词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
赤壁
南宋·戴复古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
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作者来到赤壁岸边,眼前浮现出英雄周瑜的形象。 |
B.颔联写诸葛亮挥动羽扇,火烧赤壁,为大破曹军立下了功勋。 |
C.颈联回到眼前,实写赤壁江面烟波浩渺,白鸟飞翔的景象。 |
D.尾联联想到谪居黄州的苏东坡及其以赤壁为题创作的名篇。 |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
B.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 |
C.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
D.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二首》)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文山观大水记
文天祥
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桥外数十步为道体堂。自堂之右循岭而登为银湾,临江最高处也。银湾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有桥曰“两峰之问”,而止焉。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戊辰岁,余自禁庐①罢归,日往来徜徉其间。五月十四日,大水,报者至。时馆中有临川杜伯扬、义山萧敬夫,吾里之士以大学试,群走京师,推孙子安未尝往。辄呼马戒车,与二客疾驰观焉,而约子安后至。
未至天图画,其声如疾风暴雷,轰豗震荡而不可御。临岸侧目,不得往视,而隔江之秧畦菜垅为洪流矣。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洲故垤然隆起,及是,仅有洲顶,而首尾俱失。老松数十本,及水者争相跛曳,有偃蹇不伏之状。至障东桥,坐而面上游水从“六月雪”而下,如建瓴千万丈,直送乎吾前,异哉!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面,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酒数行,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围棋以待之。复命曰:水断道。遂止。知银湾,山势回曲,水至此而旋。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而水之情状无一可逃遁。故自今而言,则银湾遂为观澜之绝奇矣。坐亭上,相与谙谑,赋唐律一章,纵其体状,期尽其气力,以庶几其万一。予曰:“风雨移三峡,雷霆擘两山。”伯扬曰:“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汉莫从天上翻。”敬夫曰:“八风卷地翻雷穴,万甲从天骤雪举。”惟子安素不作诗,闻吾三人语,有会于其中,辄拍手将须、捧腹顿足,笑绝欲倒,盖有渊明之琴趣焉。倚阑逾时,诡异卓绝之观不可终极,而渐告晚矣。乃令车马从后,四人携手徐步而出。及家而耳目眩颤,手足飞动,形神不自宁者久之。
他日,子读《兰亭记》,见其感物兴怀,一欣一戚,随时变迁,予最爱其说。客曰:“羲之信非旷达者。夫富贵贫贱、屈伸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焉。岂以昔而乐,今而悲,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予恍然有间。人生适意耳,如今日所遇,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前之所欣,所过者化,已不可追记,予意夫后之所欣者至,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故忽起奋笔,乘兴而为之记,且谂②同游者发噱。
(有删改)
【注释】①禁庐:宫廷。②谂(shěn):劝告,告诉。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而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小题5】从全文看,“乘兴而为之记”的“兴”指______________之兴,______________之兴和______________之兴。
【小题6】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文中王羲之与“客”对人生的认识有何不同。你更认同谁的看法?简要说明理由。
游文山观大水记
文天祥
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桥外数十步为道体堂。自堂之右循岭而登为银湾,临江最高处也。银湾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有桥曰“两峰之问”,而止焉。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戊辰岁,余自禁庐①罢归,日往来徜徉其间。五月十四日,大水,报者至。时馆中有临川杜伯扬、义山萧敬夫,吾里之士以大学试,群走京师,推孙子安未尝往。辄呼马戒车,与二客疾驰观焉,而约子安后至。
未至天图画,其声如疾风暴雷,轰豗震荡而不可御。临岸侧目,不得往视,而隔江之秧畦菜垅为洪流矣。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洲故垤然隆起,及是,仅有洲顶,而首尾俱失。老松数十本,及水者争相跛曳,有偃蹇不伏之状。至障东桥,坐而面上游水从“六月雪”而下,如建瓴千万丈,直送乎吾前,异哉!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面,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酒数行,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围棋以待之。复命曰:水断道。遂止。知银湾,山势回曲,水至此而旋。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而水之情状无一可逃遁。故自今而言,则银湾遂为观澜之绝奇矣。坐亭上,相与谙谑,赋唐律一章,纵其体状,期尽其气力,以庶几其万一。予曰:“风雨移三峡,雷霆擘两山。”伯扬曰:“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汉莫从天上翻。”敬夫曰:“八风卷地翻雷穴,万甲从天骤雪举。”惟子安素不作诗,闻吾三人语,有会于其中,辄拍手将须、捧腹顿足,笑绝欲倒,盖有渊明之琴趣焉。倚阑逾时,诡异卓绝之观不可终极,而渐告晚矣。乃令车马从后,四人携手徐步而出。及家而耳目眩颤,手足飞动,形神不自宁者久之。
他日,子读《兰亭记》,见其感物兴怀,一欣一戚,随时变迁,予最爱其说。客曰:“羲之信非旷达者。夫富贵贫贱、屈伸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焉。岂以昔而乐,今而悲,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予恍然有间。人生适意耳,如今日所遇,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前之所欣,所过者化,已不可追记,予意夫后之所欣者至,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故忽起奋笔,乘兴而为之记,且谂②同游者发噱。
(有删改)
【注释】①禁庐:宫廷。②谂(shěn):劝告,告诉。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止焉 止:停止,此为“到了终点” |
B.如建瓴千万丈 建瓴:倾倒水瓶,形容水势大 |
C.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 委折:回环,曲折 |
D.予恍然有间 间:机会,机遇 |
A.吾里之士以大学试 围棋以待之 |
B.与二客疾驰观焉 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 |
C.洲故垤然隆起 故忽起奋笔 |
D.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 乃令车马从后 |
A.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这就是文山临江一带的概貌 |
B.有偃蹇不伏之状 呈现出傲岸、不肯屈服的样子 |
C.以庶几其万一 能大致写出这种奇绝景色的万分之一 |
D.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 俯仰间万物都不能改变它 |
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而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小题5】从全文看,“乘兴而为之记”的“兴”指______________之兴,______________之兴和______________之兴。
【小题6】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文中王羲之与“客”对人生的认识有何不同。你更认同谁的看法?简要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鹧鸪天①
陆游
杖屦寻春苦未迟,洛城樱笋正当时。三千界外归初到,五百年前事总知。
吹玉笛,渡清伊②,想逢休问姓名谁。小车处士③深衣叟,曾是天津④共赋诗。
注:①此词系作者晚年被罢官后蛰居家乡越州山阴(今绍兴)所作。②伊:伊河,今河南境内。③ 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④天津:天子车马所渡之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小车处士”、“天津共赋诗”句指那驾着小车、穿着深衣的老头,曾是一起吟诗作赋、抒怀咏志之人。
【小题2】春景是惹人喜爱的,但因为一个“苦”字又别有意味,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鹧鸪天①
陆游
杖屦寻春苦未迟,洛城樱笋正当时。三千界外归初到,五百年前事总知。
吹玉笛,渡清伊②,想逢休问姓名谁。小车处士③深衣叟,曾是天津④共赋诗。
注:①此词系作者晚年被罢官后蛰居家乡越州山阴(今绍兴)所作。②伊:伊河,今河南境内。③ 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④天津:天子车马所渡之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杖屦”为拄杖漫步之意,上阙首句写词人拄着拐杖在苦苦找寻春天的踪迹。 |
B.“洛城櫻笋正当时”一句实写洛阳城春笋遍地、櫻花盛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
C.“三千界外”“五百年前”句意为词人仿佛回到那遥远的地方,那久远的往事总是萦绕心头。 |
D.“吹玉笛,渡清伊”,既有悠扬的笛声,又有清澈的伊河流水,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描绘了词人在伊河水畔悠然闲适、快乐自足的生活场境。 |
【小题2】春景是惹人喜爱的,但因为一个“苦”字又别有意味,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作者将梦中与梦醒的所闻所见加以对比,由悲凉转入豪迈,再转升为亢进,不仅形成了语势的跳跃顿挫,而且更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小题2】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以寄好友师伯浑为名,通过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生活情景及梦醒后的孤寂,表达了词人执著的为国献身精神以及理想破灭之慨。 |
B.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 |
C.上片举雁门西、青海际这两个地方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
D.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首先描写了冷清孤寂的环境:漏尽更残,寒灯一点,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这样的环境,让身处其中的词人不胜悲凉,充满了自怜自伤之情。 |
【小题2】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②当平。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注释】①端溪石池:指端溪砚。②行:将要。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②当平。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注释】①端溪石池:指端溪砚。②行:将要。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诗人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
B.第六句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出诗人纵横走笔的磅礴气势。 |
C.第八句紧承“复把酒”,形象写出诗人酒醉后恍惚迷离的神态。 |
D.结尾两句以“何时”发问,表达了早日收复祖国山河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