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小题1】作者写大孤山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小孤山“峭拔秀丽”和大孤山“望之如浮水面”的一组是( )
A.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大孤状类西梁 |
B.冬夏晴雨,姿态万变 岸土赤而壁立 |
C.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 |
D.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 |
(1)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2)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碑载其事 载:记载 |
B.与江山相发挥 挥:辉映、衬托 |
C.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 开:开始 |
D.江水浑浊,每汲用 汲:打水,取水 |
A.①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②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 |
B.①杰然特起 ②实不然也 |
C.①徙倚久之而归 ②皆以杏仁澄之 |
D.①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 ②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C.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
D.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
A.等到抛锚停船后,作者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 |
B.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作者认为,从峭拔秀丽上看,小孤山不能和它们相比。 |
C.大孤山的样子像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在作者看来,这也是一种奇观呀! |
D.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但长江从湖口分出的一支称为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水的合流处像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注]:此词写于淳熙二、三年,诗人当时正任江西提邢。郁孤台:在江西赣州西南,又名“望阙台”。愁予:使我发愁。
【小题1】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起笔不凡,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 |
B.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已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 |
C.五、六句中“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毕竟”二字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 |
D.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寓悲愤之情于宏阔之景,丰厚蕴藉,沉郁顿挫,颇有“老杜”之风。 |
水调歌头
辛弃疾
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①,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
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②。
[注]①汉乐府《陌上桑》曰:“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此处以秦楼人指代妻室。②东汉末年,王粲避难荆州,依附刘表,曾登城作《登楼赋》,述其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开篇两句起笔突兀,开宗明义,既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又通过“落日”“酒”等意象表现了“离愁”。 |
B.“和月载离愁”一句不仅通过“月”这一意象烘托“离愁”,还化虚为实,使抽象的“离愁”成为可“载”的具体形象。这与李清照《武陵春》中“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
C.“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两句肯定了友人杰出的才学,希望友人此行能有远大的目标,像伊尹和周公一样成为国之栋梁。 |
D.本词使用了伊尹、周公、班超、王粲等典故,这些典故文字简洁、直白深刻,富有感染力,体现了辛词长于用典的特点。 |
【小题2】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两句所表达的情感。
德祐二年岁旦二首
(宋)郑思肖
其一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其二
有怀长不释, 一语一酸辛。此地暂胡马, 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 报国是何人?耻见干戈里, 荒城梅又春。
【注】(1)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南下占领苏州,时郑思肖正居于此处。德祐二年正月初一,作者感念时事,写了这两首诗。(2)下泉诗:《诗经·曹风》中的一篇,《下泉》诗描写了曹国诸侯共公时政治混乱,政令苛刻,人民痛苦不堪,因此渴望有一个圣明的君主来治理国家。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其一首联着一“空”字,表达了作者无力回天的悲痛心情,只能徒然落泪。 |
B.其一颔联的“中国梦”指的是希望南宋强大起来和收复失地的远大梦想。 |
C.其一尾联是说自己每天向着南方朝拜,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汉朝的旌旗。 |
D.其二“此地暂胡马”意思是元军并不想长期占领苏州城,只是暂时驻军。 |
【小题2】其二尾联中“荒城梅又春”一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 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 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 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箨龙,就是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前三联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整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的前三联纯然写景,试写出诗人为描写景物而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并做简析。
临江仙①
【南宋】陈与义
夜登小阁,忆洛阳旧游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 ①作此词时,作者住在浙江湖州。
②午桥:在洛阳南。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
(2)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
雨后赠斯远
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注】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㴲(号涧泉)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师从刘清之,曾为太和主簿。后居家三十三年,问学于朱熹,诗宗黄庭坚。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谥文节。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湿”,交代赠诗的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感情基调。 |
B.“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虚实结合,说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梅花一定会悄然开放。 |
C.“穷日日”“遍村村”,从时空角度强调新春发现之难,表现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念的坚定。 |
D.尾联写诗人在收到朋友斯远寄来的新诗之后,擦亮眼睛,振奋精神,一改昏沉之态,连忙回诗相赠。 |
【小题2】晋•陆机《文赋》有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所谓“警策”,指的是某些语句含义深刻并富有哲理性。古人评价本诗首联“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即为“一篇之警策”,请结合全诗对其简要分析。
江梅引 忆江梅①
洪皓
天涯除馆忆江梅,几枝开?使南来,还带余杭春信到燕台?准拟寒英聊慰远②,隔山水,应销落,赴愬谁!
空凭遐想笑摘蕊,断回肠,思故里。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乱插繁花须异日,待孤讽,怕东风,一夜吹。
注:①词人于建炎三年披任为“通问使”出使金,被羁留金国,历经磨难始终坚贞不屈。词人在词序中说,侍婢歌江梅引,有“念此情、家万里”之句,仆曰:此词殆为我作也。又闻本朝使命将至,感慨久之,既归,不寝,追和四章,多用古人诗赋各有一笑字,聊以自宽。②柳宗元《早梅》“欲为万里贈,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词人长期流徙在方,无限深情的向往着江南,遥问梅花现在有几枝开花怒放,其实是抒发思念之情。 |
B.“余杭春信”“寒英”就是梅花,问号表明这是词人的一种愿望,词人希望使者带来梅花,自己好把它送给远方的人,用以安慰远人。 |
C.词人化用柳宗元《早梅》的诗句,担心远隔山水,使者带来的梅花只怕已经凋落了吧,借以抒发对忠良凋谢的愤慨之情。 |
D.词人将插满繁花的胜事托于来日,打算独自吟诗讽诵,又怕一夜风吹花枝职零理想成泡影。 |
岁旦
宋伯仁
居闲无贺客,早起只如常。
桃版随人换,梅花隔岁香。
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穰。
柏酒¹何劳劝,心平寿自长。
【注】柏酒:柏叶酒汉族传统习俗,谓春节饮之,可以辟邪。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诗歌的标题是“岁旦”,意思是新年的第一天,它点明诗歌的写作内容。 |
B.居闲在家,无贺客迎门,但诗人不被这种炎凉世态影响,遵照习俗喜迎春节。 |
C.“桃版”句与王安石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写的都是春节贴换春联的事情。 |
D.“云气”句将云气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云气在庆祝丰年的情景。 |
【小题2】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三联对表现诗人的情感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